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AV免费,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日韩~欧美一中文字幕

中文English
中國農業農村信息網

當前位置:首頁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農業農村發展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糧食生產情況

日期:2019-09-17 11:03 作者: 來源: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 字號: 【字號: 打印本頁

  一、主要成就 

  (一)糧食產量穩步提高。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不斷邁上新臺階,由供給全面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產量增加1萬億斤。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僅為2263.6億斤,1962年穩定在3000億斤以上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超過6000億斤。此后一路攀升,到1996年首次突破10000億斤大關,2012年邁上12000億斤臺階,2018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157.8億斤,比新中國成立初增加了1萬多億斤。單產增加4倍多。1949年我國糧食平均畝產僅為68.6公斤,1965年穩定在100公斤以上,1982年突破200公斤,1998年突破300公斤,到2018年達到374.7公斤,比新中國成立初增加4倍多。人均占有量翻了一番。1949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僅為209公斤,2018年增加到470多公斤,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同期人口增加一倍多的情況下,人均糧食占有量比新中國成立初翻了一番多,十分不易。 

  (二)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采取水利、農業、林業和科技等綜合措施,有組織開展的農田建設等相關活動主要集中對中低產田進行改造,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基礎設施明顯改善。1988年國務院設立“國家土地開發建設基金”,統籌實施大面積、跨區域、整建制農業綜合開發,累計投入9639.5億元。目前全國已建成6.4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超過10億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3,一半農田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農機裝備大幅度提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工作從零起步。1949年農用拖拉機總動力7.35萬千瓦,聯合收割機僅13臺。到2018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10億千瓦左右,拖拉機總數達到2238.66萬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670萬臺,聯合收割機總數達到205.92萬臺。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8%,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 

  (三)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技術推廣能力不斷增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2018年的58.3%品種大規模更新換代。農業育種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建立了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等高效育種技術體系,成功培育出數千個高產優質作物新品種新組合,實現多次大規模更新換代,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技術大范圍推陳出新。組織開展農科教大協作、大攻關,農業科技成果加快轉化應用。科學施肥、節水灌溉、地膜覆蓋、綠色防控等技術大面積推廣,水肥藥利用率明顯提高,病蟲草害損失率大幅降低,有力促進了增產增效。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農藥、化肥利用率分別達到38.8%37.8% 

  (四)生產經營方式不斷完善。新中國成立70年來,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打破制約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推動由傳統農業改造到現代農業建設轉變。堅持完善基本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核心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這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符合農業生產特點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把農戶家庭經營的優勢與社會化統一經營的優勢結合起來,具有廣泛而旺盛的生命力。構建新型經營體系。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主體,逐步形成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農業經營體系。目前,經農業部門認定的家庭農場近60萬家,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217.3萬家,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36.9萬個。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我國不斷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逐步建立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1982年,在全國普遍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198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各項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2004年起,連續出臺“一號文件”對“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出要求。截至2018年底,全國服務組織數量達到37萬個 

  二、主要做法 

  (一)持續推進農村改革激發活力。圍繞促進糧食生產和提高種糧農民收益,在不斷推進農村改革中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嘗試。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以土地為核心的經營體制改革。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是農村經營管理體制的一個重大變革,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產量的第一次大飛躍。19841998年實行第一輪土地承包,到期后中央明確再延長30年。2017年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實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這是農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創新,豐富了我國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內涵。以價格為核心的流通體制改革。我國不斷進行農產品流通體制方面的改革,逐步構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國家宏觀調控下的農產品流通體制。從公私合營到統購統銷,從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到放開集貿市場經營,從“雙軌制運行到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從曾經的農產品價格凍結20余年到如今的農產品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發揮巨大作用,我國的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最終引入了市場機制,給我國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和農產品的供求關系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特別是2004年以來,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先后出臺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目標價格等收購政策,并探索“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更好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2014年明確提出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截至2018年年底,共有2838個縣(市、區)和開發區開展了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把14.8億畝承包地確權給了2億多農戶,有力促進了農村土地流轉。截至2017年底,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5.12億畝,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37%2018年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二)持續推進科技進步增強動力。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要求,將農業科技進步作為增加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根本途徑。堅持科技自主創新。立足我國國情和農情,圍繞制約糧食和農業增產增效的共性瓶頸,加強關鍵技術研發集成,從政策扶持、資金投入、人員配備等方面給予支持,激發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堅持科技服務生產。圍繞糧食生產和產業發展需求,引導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將專家的“試驗田”變成農民的“生產田”。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開展大規模的科技下鄉、科技入戶、科技培訓,促進多渠道多形式的產學研、農科教相結合,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率。堅持科技體制改革。強化聯合協作機制,圍繞產業發展重大問題,實行跨部門、跨學科、跨區域的聯合協作,形成支撐糧食和農業產業發展的強大科技合力,推進農業科研投資體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改革,調動廣大農業科技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造就了一支專業水平過硬、綜合素質較高的農業科研隊伍。 

  (三)持續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能力。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家財力增強,財政支農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到2018年達到1萬億元以上,為糧食和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加大基本建設投入。以地市為單位建設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促進糧食生產優質化、規模化、產業化。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大力開展中低產田改造、基本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加快末級渠系建設,解決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大農機裝備投入。國家加大對農機制造業的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投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具有一定規模、制造能力和生產水平較高的農機制造產業鏈。2004年起,國家啟動農機購置補貼,到2018年累計安排2047億元資金,對農民購置農機具給予補助,有力推動了農業機械化進程。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農機制造大國和使用大國,拖拉機和收獲機械產量遙遙領先。 

  (四)持續強化惠農政策保護積極性。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和農業生產,不斷完善強農惠農政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共發布21個指導“三農”工作的1號文件,出臺覆蓋面廣、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構建起較為完善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做好“減法”。2006年起,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結束了延續2600多年農民繳納“皇糧國稅”的歷史,每年為農民減輕負擔1300多億元。2009年開始,逐步取消了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的地方配套,每年為主產區減輕負擔近300億元。做好“加法”。建立農民種糧補貼制度,相繼出臺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農機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補貼政策。推進“三補合一”,建立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實施產糧大縣獎勵政策,獎勵資金規模由2005年的55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28億元,充分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積極性。做好“乘法”。充分發揮價格的杠桿作用,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不斷改進玉米、大豆臨時收儲和目標價格政策,推動建立玉米、大豆“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穩定種糧收益預期,調動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