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AV免费,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日韩~欧美一中文字幕

中文English
中國農業農村信息網

當前位置:首頁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農業農村發展成就

從“吃魚難”到“年年有魚”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漁業發展成就和經驗

日期:2019-09-16 16:59 作者: 來源: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字號: 【字號: 打印本頁

  漁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產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漁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變革和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國家食物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和農村就業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漁業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水產品市場極大豐富。1950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91萬噸,“吃魚難”問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十分突出。2018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458萬噸,比新中國成立之初增長近71,連續第30產量保持世界第一。水產品市場供應充足,種類繁多,價格穩定,水產蛋白消費占我國動物蛋白消費的30%以上,人均占有量達到世界人均水平的2倍。 

  ——漁業經濟持續較快增長。2018年,全國漁業總產值達2.59萬億元,比1952年的6億元增長4317倍,在大農業中所占的比重從1952年的1.3%提高到2017年的10.6%,增長8漁業經濟的快速增長極大帶動了漁民增收,2018年,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885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9元,比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4192元。 

  ——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高。70年來,漁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中國成立之初漁業生產全部依靠捕撈業,1988年養殖產量首次超過捕撈產量,2018年養捕比達到77:23生產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水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閑漁業蓬勃發展,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漁業一二三產產值比重達到50:22:28。漁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漁船漁港、工廠化養殖、深水網箱、安全通信等漁業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漁業科技支撐能力大幅提升。 

  漁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將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為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不竭動力。 

  ——堅持保障供給。保障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是漁業工作的首要任務。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水產品市場供應十分緊張。1980年,鄧小平同志談到,“漁業,有個方針問題。看起來應該以養殖為主,把各種水面包括水塘都利用起來。”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放寬政策、加速發展水產業的指示》,確立了“以養殖為主”的發展方針,確定了漁業發展的主攻方向,1989年,水產品產量突破1300萬噸躍居世界首位,成功解決“吃魚難”問題。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上指出,“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為新時代漁業工作指出了目標和任務。 

  ——堅持市場化改革。在大農業中,漁業是最早開始市場化改革的產業。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放寬政策、加速發展水產業的指示》,實行放開市場和放開價格“兩個放開”,為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體制環境和激勵機制,極大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水產各項稅收取消,極大減輕了漁民生產負擔。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農業部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休閑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等十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確定“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的新時期發展目標,開啟了漁業全面轉型升級的新征程。 

  ——堅持綠色發展漁業是資源依賴型產業,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1979年國家設立禁漁期、禁漁區制度,1987年確定漁船“雙控”制度,1995年全面實施海洋伏季休漁,2003年實行長江禁漁期制度。十八大以來,國家進一步調整完善休禁漁制度,休漁水域涵蓋海洋及長江、黃河、珠江等內陸七大流域,持續開展“絕戶網”和涉漁“三無”船舶清理整治行動,改革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加大減船轉產力度,實施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開展“亮劍”系列漁政執法行動,漁政管理日趨規范。全國建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535個,海洋牧場233個,增殖放流各類苗種超過2000億單位,千島、查干湖等大水面生態漁業蓬勃發展。 

  ——堅持“走出去”漁業是外向型產業。1983年,國家提出突破外海發展遠洋漁業,從1985年,第一支遠洋漁業船隊首次走出國門,到2018年,遠洋漁業作業漁船已發展到2600多艘,作業范圍發展到全球40個國家和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公海,船隊總體規模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進入新世紀,漁業生產主動適應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需要,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產業。2002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水產品出口國。2018年水產品進出口總量和總額均創歷史新高,與201個國家和地區有水產貿易往來,是世界最大的水產品貿易國。同時我國還與20多個國家簽署了漁業合作協定、協議,加入9個國際或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參與30多個涉漁國際組織活動,彰顯我負責任大國形象。 

  ——堅持創新驅動科技創新是第一驅動力。新中國成立之初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改革開放以后對蝦、扇貝、藻類等人工育苗技術的發展,90年代的網箱、工廠化養殖技術,以及進入本世紀以來,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生態健康養殖技術的推廣,極大推動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十八大以來,漁業科技加快關鍵技術突破、技術系統集成和科技成果轉化,循環水、稻魚綜合種養、多營養層級立體養殖等生態養殖模式不斷推廣,物聯網養殖設備、大型深海養殖裝備不斷涌現,藥殘檢測、產地檢疫、質量安全工作穩步推進,為推進漁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的發展歷程,中國漁業發展成就斐然,經驗寶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漁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要抓住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有利時機,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堅持漁業高質量發展,把現代化漁業強國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