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農業農村發展成就
當前位置:首頁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農業農村發展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凝心聚力、攻堅克難,通過政策激勵、規劃引導、示范帶動,推動經濟作物產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
從供給不足到平衡有余。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增加,產量大幅提高。據統計,2018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5000多萬畝、產量600多萬噸,是建國初期的1.2倍、13.7倍;糖料種植面積2350多萬畝、產量1.14億噸,是建國初期的12.6倍、40倍;蔬菜播種面積3億多畝、產量近7億噸,是建國初期的6倍、2.7倍;水果種植面積2億畝、產量1.8億噸,是建國初期的近20倍、73倍;茶葉種植面積近4400多萬畝、產量近260萬噸,是建國初期的近19倍、63倍;桑園面積1200多萬畝、蠶繭產量68萬噸,是建國初期的5.4倍、17倍。
從資源消耗到生態友好。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大力推廣優質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節本方面。重點推廣輕簡化育苗移栽、機械化耕種等技術,2018年,國家糖料蔗核心基地機械化耕種率達到87.6%,機收率達15.1%,全程機械化率達65%,生產成本降低20%。節水方面。重點推廣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精準施肥等技術。甘肅省蔬菜重點產區推廣膜下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節約用水50%以上。減藥減肥方面。重點推廣生態調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有機肥替代和精準施藥、施肥等技術。2018年,山東省煙臺市在蘋果生產上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50多萬畝,減少化學農藥用量30%以上。綜合利用方面。重點推廣秸稈綜合利用等技術。近年來,遼寧省示范推廣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300多萬畝,轉化農作物秸稈600多萬噸,節約用水近3億方,減少化肥投入20多萬噸。
從粗放經營到適度規模。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農村改革以來,農業經營制度創新取得重大突破,我國經濟作物產業正在從粗放式經營向規?;?、集約化、現代化方向轉變。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在經濟作物優勢產區涌現了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集中資金優勢、人才優勢和市場優勢,帶動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河北富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石家莊、邢臺、邯鄲等市,按照統一標準建設優質蘋果生產基地5.8萬畝,帶動4580戶果農增收致富。新型服務主體作用凸顯。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圍繞種苗統育統供、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農機統耕統種等環節,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推進農業現代化。四川省依托全省867個茶葉專業合作社、568個家庭農場、1029個種植大戶,統一開展機械化作業、農資配送、統防統治等社會化服務,帶動茶農近100萬人。新型基層組織保障有力。各地積極探索基層組織方式,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銜接。福建省周寧縣蘇家山村組織25名困難黨員、群眾成立“黨群聯動致富組”,吸納100多位村民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紅,形成“公司+合作社+黨支部+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000元。
從溫飽不足到邁向小康。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經濟作物新產業新業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綜合種養促增收。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高效種植模式,促進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提高種植效益。河南省伊川縣和盧氏縣利用桑園間作套種花生,畝均增收700余元。品牌帶動促增收。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創響經濟作物知名品牌,提升產品質量效益。安徽祁紅茶業有限公司建立“祥源牌”茶葉原料生產基地,高于市場價收購鮮葉,帶動茶農增收10%以上。產業融合促增收。開發果園采摘、健康餐飲、休閑觀光、文化教育等新業態,拓展農業多功能。四川省創建成都花香果居、江油新安農業公園等省級農業主題公園50個,打造以水果為主導產業的美麗休閑鄉村500個,帶動了近60萬果農增收。
農業農村部將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緊扣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持續推進經濟作物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貢獻。指導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優化區域布局,因地制宜發展有區域特色、風味獨特的果菜茶產品;推進科技創新,開展聯合攻關,提升產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標準體系,加快構建果菜茶產品標準體系,促進果菜茶產品按標生產、按標上市、按標流通;培育新型主體,加強基層技術推廣隊伍建設,促進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應用;加強信息引導,及時發布市場供求、物流集散、科技交流、會展貿易等信息,促進順暢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