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互動 > 直播訪談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第三場新聞發布會 > 相關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 互動 > 直播訪談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第三場新聞發布會 > 相關新聞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市場化水平持續提升,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最早引入了市場機制,農民率先進入市場,市場化一直引領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農業農村市場化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從曾經的統購統銷到放開市場經營,從曾經的農民肩挑背扛、提籃叫賣到買全國、賣全國的批發市場網絡,從曾經的政府定價到如今的現貨、期貨市場共同發揮巨大作用,農產品流通體制不斷健全,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日益凸顯。我國農業農村市場化70年改革與發展,在流通體系建設、市場主體培育、農業品牌創建、市場調控機制完善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一、農產品市場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在我國農業“小生產、大市場”的背景下,70年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集散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批發市場建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逐步形成了溝通城鄉、銜接產銷、運行快捷的流通網絡,建立起了以批發市場為中心,集貿市場為基礎,連鎖超市、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等為先導,以生產者、經銷商、經紀人、中介機構、龍頭企業為參與者的現代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貨往哪里賣”的問題得以基本解決。在近4500家農產品批發市場中,產地市場占70%,對于促進農產品“出村”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冷鏈物流建設的日趨完善,除了傳統批發零售平臺,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也呈現快速發展趨勢。在現貨市場發展的同時,農產品期貨市場實現了快速成長,目前我國農產品期貨交易品種已有23個、期權品種2個,農產品期貨市場規模排名全球第二,防范農業市場風險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多元化市場主體得以培育壯大。多元化主體的積極參與是活躍市場交易、發揮市場功能的基礎。70年來,在市場力量和國家政策的雙重驅動下,多元化市場主體得到了充分發育,日益成為市場運行的主導力量。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除了眾多分散的小農戶外,涌現出多種形式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如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農產品流通主體則由眾多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經銷商、經紀人和中介機構等組成。多元化市場主體之間的利益緊密連接,催生了多種多樣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包括“農戶+收購商+批發商+零售終端”、“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訂單農業”、“農超對接”和“農社對接”等。
三、農產品市場調控機制逐步健全。建立市場調控機制、有效發揮“政府之手”作用,是減少市場盲目性、提高市場運行效率的重要保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在推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同時,各級政府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加強了對農產品市場的宏觀調控,提高了應對市場異常變化的能力。目前,在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領域,以中央政府調控為主,已經建立了包括價格支持、儲備調節、關稅配額等在內的市場調控制度,有效抑制了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滯銷賣難”、進口過度沖擊,促進了市場平穩運行,保障了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在鮮活農產品領域,以地方各級政府調控為主,各地認真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建立健全“菜籃子”調控保障體系,通過生產支持、儲備調節、信息服務、保險保障等措施,有效引導“菜籃子”產品生產、經營和消費。
四、農業品牌化發展格局開始形成。品牌是農業競爭力和市場化水平的核心標志,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引擎,更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品牌建設受到高度關注,已由過去的以地方和企業創建為主,轉變為政府強力推動、企業主動創建、社會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2016年,國務院出臺《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提出農業品牌建設路徑。農業農村部將2017年確定為農業品牌推進年,統籌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各地加強政策創設,主動推進區域農業品牌發展;有關行業協會、農業企業、研究機構等積極推動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新三品”協同發展。目前,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十大蘋果區域公用品牌、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最具影響力30個水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以及全國各省(區、市)推選出的千余個地方名牌產品,正在贏得消費者信賴,逐步引領農業市場化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