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專題報道:黑龍江省肇東市“創新,讓現代農業夢想升級”
八月初的黑龍江正是玉米灌漿的時節,在肇東市的田野里一方方連片種植的玉米墨綠挺拔,整齊劃一,如威武的士兵,用英姿告訴人們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肇東市是全國聞名的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有耕地410萬畝,2012年,全市糧食總產達到62.3億斤,是黑龍江省唯一進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的市縣。2010年肇東市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首批現代農業示范區,今年又被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三年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肇東農業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創新的理念下,讓現代農業夢想升級。
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在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中,肇東首先提出的是創新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主的農業生產經營新體系。
這項創新包含了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推動分散土地向家庭農場、新型職業農民、農機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場縣共建等新型經營主體轉移,構建上連龍頭企業,下連農戶,橫向與金融、保險、財政、社會組織緊密融合的農業生產經營新型體系。全市確定了澇洲、東發等14個鄉鎮為試點項目集中建設區,今年先期在肇東鎮等6個鄉鎮實施新型經營體系試點建設,突出發揮區域內千萬元農機合作社的牽動作用,以農機合作社為平臺,組織推動與家庭農場、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場縣共建等經營形式全面對接,2013年5種模式的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到231個,規模經營面積達到80萬畝,累計到2015年,規模經營面積達到200萬畝。
與此同時,肇東市制定出臺“四入一保兩補”的土地流轉政策。“四入”,即土地入托(托管中心)、入社(合作社)、土地入場(家庭農場)、入市(土地交易中心)。“一保”:建立健全農民土地確權、土地流轉和土地糾紛仲裁等保護性制度,進一步明晰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確保農民土地依法、合規、自愿、有序流轉。“兩補”:對規模經營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新型經營主體,實施土地流轉補貼和農資補貼。新的土地流轉政策盤活了土地市場,越來越多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在肇東出現。
創新農產品產銷模式
肇東改革與建設試點的第二項創新:創新以訂單農業為基礎的產銷新模式。組織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簽訂生產訂單,并通過實施訂單保險、價格調控平衡機制,推動由產加銷脫節向銷加產緊密銜接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訂單農業新模式轉變,建立長期穩定的農產品產銷銜接機制和訂單履約機制。
以訂單農業為基礎的產銷新模式首先要建立價格調節機制。制定出臺“訂單保險+價格平衡調節”的雙保險運行機制,在合作社和加工、收儲企業向保險公司提供風險抵押物后,若訂單履約不到位,保險公司即可扣押違約方抵押財產,并負責向被違約方理賠。充分發揮農產品風險平衡調節基金作用,當農產品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市場價格大幅低于訂單價格時,運用調控基金對合作社進行價格補貼;當市場價格大幅高于訂單價格時,對收購企業進行價格補貼。利用財政引導性資金,對糧食深加工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幫助企業和合作社規避市場風險,確保提高訂單履約率和到位率。同時,通過建立糧食“期權”收儲機制,中糧集團、中儲糧公司收購合作社糧食,先按現行價格支付,如果糧價上漲,在支付企業保管、晾曬等費用后,進行找補。也可以在市場價格達到心理價位后再兌現糧款。實現“淡旺季平衡”,避免“谷賤傷農”,提高訂單履約率和到位率。
在伊利集團肇東長青牧場記者了解到,他們與周邊農民簽訂了4萬畝玉米青貯飼料訂單,農民每畝地純收益能達到800元,遠高于種植普通玉米。
創新財政支持方式
改革與建設試點的第三項創新就是創新建立以資金整合使用為重點的財政支持新方式。原有涉農資金建設規劃不統一、自我設計、各自為戰,經常會出現土地、農機、水利、電力等部門各自選定一個區域,自我建設,多數情況下沒有形成統一整體,難以發揮建設資金和建設設施合力效應。常常會出現土地整理項目在甲地塊實施,水利部門在乙地塊打井架噴灌,電力部門卻在丙地塊設計電力配套……涉農項目資金就像打在一堆棉花上,發不出力,使不上勁,做不了功。為推動涉農項目由零星分散、重復低效向整合捆綁、集成高效的新機制轉變,市政府成立專門管理機構,對農機、水利、農業開發等國投、省投項目資金進行統籌管理,集中整合,集成使用,重點向試點示范區傾斜。以市政府成立的東盛投資公司為平臺,在涉農項目資金使用上,堅持與農業整體發展規劃相結合,與試點示范區實施方案相銜接,做到集中使用,重點投放。由農業局和財政局制定統一的農業區域發展規劃,在不改變資金用途的前提下,所有涉農資金按已確定的發展規劃組織投放和建設,實現了各項建設資金“一張圖紙定建設、一個建設定投向”的統籌整合使用。對國投資金制定了合理利潤分配機制,建立“國投共享、整合捆綁、股份經營、二次分配”新機制,國投、省投資金項目以國有股方式,注入新型經營主體,獲取的紅利,以獎代投或二次分配方式,向新型經營主體成員進行再分配。建立扶持發展機制。對建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經營效益高的經營主體,整合項目資金優先投放;國家、省各類補貼優先支持;對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在享受納入事業編制和職稱評定等待遇上優先享受,特別突出的可上掛鄉鎮副職。
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
肇東以承擔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改革與建設試點為契機,引入市場化理念和機制,加快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探索建立了“技銀企社”合作機制、合作農業產業聯合會發展模式,其中僅種植業生產信貸資金投放就由2010年的12億元猛增到今年的24億元,兩年翻了一番。
創新建立以金融資本和風險保障為核心的農業投融資新機制就是為改革與建設試點提供金融支撐。推動金融、保險企業突破農業投融資抵押物少、授信額度小、貸款利率高、信貸周期短的“高門檻”制約,建立了由財政局、農業局和人民銀行牽頭的金融服務和協調組織,改組信用聯社,組建農商銀行,成立兩家政策性、融資性擔保公司,指導區域內連續推出了5個專門針對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的金融新產品。改變過去單一的資產資源和農戶聯保抵押,擴大到土地承包權預期經營收益、農產品訂單收入權益、林權等所有權抵押;大型農機具、水利設備等農業設施實物抵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資金抵押。放寬授信和信貸額度,以200畝規模經營面積授信30萬元為基點,調整授信等級和額度。創新融資形式,采取股權、債權、期權、信托、擔保等方式融資。投入2000萬元,作為融資擔保專項資金注入擔保公司,以1∶20比例放大,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貸款擔保抵押。擴大農業保險覆蓋,新型經營主體規模經營地塊全部納入農業保險;在嚴格落實農業保險政策的基礎上,采取“增一補一”鼓勵措施,使理賠額度達到生產投入成本標準。金融、保險、擔保公司、合作社“四位一體”的現代農業投融資服務新體系的建立,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適度寬松、相對優惠、總量豐盈的金融保險支持。其中,龍江銀行的“惠農鏈”、信用聯社的放寬抵押品新產品獲得省金融系統一等獎。
“增一補一”主要是考慮農業保險理賠額度過低,玉米絕產地塊賠償145元,水稻200元,遠低于農民生產成本的投入。為確保農業生產在較大的自然災害之后,能夠確保經營主體有足夠的生產啟動資金,肇東市探索了“經營主體增投一元、財政補貼一元的”的農業保險鼓勵措施,目的是使農業保險額度達到450~500元的成本線。
探索建立新型農技服務體系
肇東不斷推動小站所向大體系轉變,加速科技化進程。全面推行了“一改一下二聘三招四建”辦法,解決科技支撐“最后一公里”問題。
一改就是以基層農技體系改革與建設試點縣為牽動,鄉鎮農技推廣站人員編制和辦公經費實行垂直管理,市財政每年投入資金370萬元,強化物質條件建設,形成了市農技推廣中心、鄉鎮農技推廣站、村級服務室三級專業服務網絡;一下就是全市270名科技人員下基層,全程跟蹤指導服務;二聘就是聘請國家、省專家教授53名、建三江水稻和農機專家11名,對農業生產技術進行現場指導把關;三招就是招錄大學生農技人員62名、鄉村土專家和土人才60名,實現了村村都有專業人員,每個園區都有骨干力量;四建就是與中國農林科學院、哈工大、東北農大等23家院校所緊密對接,建立了3條示范帶、100處高科技園區,實現了農機、農藝、農戶結合,良種、良法、良田配套,農業科技成果應用水平居全省前列,中國農科院、省農科院和全國各大種業公司在肇東市均建立了試驗推廣基地,引領全省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應用。
在此基礎上肇東市探索建立新型農技服務體系,為改革與建設試點服務。建立起以市鄉村農技推廣機構為主體,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為支撐,農技推廣隊伍為骨干,經營主體、龍頭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與經營性相結合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示范區為肇東現代農業發展插上了新的翅膀,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飛翔,托起了現代化大農業“創新升級夢”。
相關新聞
- 河北省玉田縣“沃野平疇聽濤聲” 2013-08-28
- 山東省滕州市“用土地使用權資本化激活農業信貸” 2013-08-23
- 寧夏賀蘭縣“為河套平原注入無盡活力與生機” 2013-08-23
-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突破現代農業要素瓶頸的姜堰三創” 2013-08-23
- 江西省南昌縣“搭建現代農業大平臺” 201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