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吉林農業發展寄予厚望,明確要求“吉林省要爭當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松原市是農業大市,農業農村是松原振興的最大潛力所在,松原有條件、有能力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中走在前列。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松原要“堅持以工業化的思維發展農業,以經營城市的理念經營農村,以服務市民的理念服務農民”。在“十四五”期間要以創建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市為抓手,以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緊扣優質高效,爭當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排頭兵”。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把握好兩個方面的工作。
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的三大體系加速動力變革,優化農業產業體系。要在堅持“穩糧優經擴飼,興牧精漁強特”的基礎上,加快構建農牧特加并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推進農業集群集聚發展,打造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源。一方面可以依托生態草原資源,精品草原畜牧業,推進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要積極推廣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著力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綠色發展模式。同時,突出特色,壯大發展特色精品農業。“十四五”期間,要重點創建綠色農產品基地,比如雜糧雜豆生產基地、綠色果蔬種植基地、農業產業示范基地。《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新建綠色農業示范基地21個”,以此推動全市農產品向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綠色化發展。另一方面以扶余市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為契機,加快構建種養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產業體系。探索鄉村特色化產業融合模式,推動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十四五”期間將創建鄉村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鄉村工業園區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園;將探索推廣“查干湖冬捕”等漁旅融合發展新模式,打造休閑漁業品牌,拓展漁業新功能。將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寧江區伯都鄉楊家村等一批休閑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發展鄉村共享經濟、體驗農業、創意農業、訂單農業等,從而推動農業與旅游休閑、教育文化、健康養生深度融合。
加速資源變革,完善農業生產體系。以全面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為突破口,大幅提升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一方面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加強黑土地保護、鹽堿地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四五”期間“實施黑土地保護70萬畝,保護性耕作670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56.5萬畝;確保正常年景糧食產量超過140億斤”。另一方面,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探索建立“創新團隊+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以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經濟深度融合為主攻方向,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改造,推動農業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互聯開放共享,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打造松原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立面向各類經營主體,覆蓋生產加工、物流銷售全流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從而實現生產可記錄、過程可監控、流向可追蹤、身份可查詢、責任可認定。
加速效益變革,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加大金融支農創新力度,切實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組織化、規模化、社會化水平。首先,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推廣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銷售、統一核算的“六統一”經營模式。推動合作社向覆蓋產前產中產后的綜合型合作社轉變。其次,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通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從而量化、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要逐漸探索將黨組織引入到新型農業產業鏈中,通過“企業+黨組織+合作社”的模式,實現上聯銀行、下聯農戶,從而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的競爭力。最后,建立特色農產品品牌體系。實施品牌戰略,加強農業品牌培育和市場營銷,逐步建立“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農產品品牌”的品牌體系。
著力塑造美麗鄉村的特色風貌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十四五”期間,松原市將建設一批綠化美化樣板路和綠色示范通道,建設一批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樣板村、美麗鄉村示范村。
引領鄉風文明風尚。一方面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四德”建設,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另一方面立足鄉村文明,深入挖掘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是挖掘這些農耕文化蘊涵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最關鍵的是充分發揮農耕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樸民風方面的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間重點實施三大惠民文化工程,即農耕文化保護傳承工程、“戲曲進鄉”工程、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工程。
創新鄉村治理體系。一方面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最重要的是推動鄉村治理重心下移,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下放到基層,可以依托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會議形式,形成一種“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另一方面,加強農村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完善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功能和運行機制,建立集維穩、綜治、信訪、法治、民生為一體的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