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就做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提出實施意見。意見明確,到2019年年底,山東省將完成52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小麥生產功能區5100萬畝、玉米生產功能區4500萬畝、水稻生產功能區100萬畝,玉米面積為與小麥復種面積)和400萬畝棉花生產保護區的劃定任務,做到全部建檔立卡、上圖入庫,實現信息化和精準化管理。
意見指出,按照3年完成劃定、5年基本建成的總要求,堅持試點先行、穩步推進,各市要選定一個縣(市、區)先期開展劃定試點工作,鼓勵有條件的市整體開展劃定試點,2019年底前完成“兩區”劃定任務。“兩區”劃定應同時具備以下條件:水土資源條件較好,坡度在15度以下的永久基本農田;相對集中連片,原則上平原地區連片面積不低于500畝,丘陵地區連片面積不低于50畝;農田灌排工程等農業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生態環境良好,未列入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還濕、耕地休耕試點等范圍;具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種植傳統,近三年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兩區”在永久基本農田中劃定,優先選擇已建成或規劃建設的高標準農田進行“兩區”劃定。
意見強調,各縣(市、區)要根據土地利用、農業發展、城鄉建設等相關規劃,以第二次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的圖件、數據為基礎,結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城市(縣城、鎮)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明確“兩區”具體地塊并統一編號,標明“四至”及拐點坐標、面積以及灌排工程條件、作物類型、承包經營主體、土地流轉情況等相關信息。依托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建立電子地圖和數據庫,建檔立卡、登記造冊,確保每一地塊都能在圖上找到圖斑,每一個圖斑都能找到對應的地塊。同時,各縣(市、區)要采取內業、外業相結合的方式,在摸清區域地塊情況的基礎上開展劃定工作。劃定工作完成后,各縣(市、區)自行組織進行初驗,之后申請報市級檢查驗收;驗收合格后,山東省農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組織對各市“兩區”劃定成果進行抽查核實,逐級匯交形成全省“兩區”布局“一張圖”。
山東對“兩區”建設和監管工作都進行了細化。一是加強“兩區”建設。根據“邊劃定、邊建設”的要求,積極推進“兩區”范圍內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兩區”范圍內的骨干水利工程和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因地制宜興建“五小水利”工程,力爭5年內“兩區”耕地全部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加大“兩區”范圍內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重點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深化“兩區”范圍內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改革,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強“兩區”可持續發展能力。二是強化“兩區”監管。完善“兩區”保護相關制度,嚴格“兩區”范圍內永久基本農田管理,確保其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建立健全“兩區”監測監管體系,創新監測監管模式,綜合運用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對“兩區”的動態監測。省農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要對各市“兩區”劃定、建設和管護工作進行跟蹤督導,將各地工作成效與扶持政策掛鉤。各地按照“誰使用、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嚴格落實“兩區”建管責任,建立監督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對“兩區”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創新“兩區”建設投**機制,引導、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入“兩區”建設。完善財政支持政策,健全完善均衡性轉移支付制度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率先在“兩區”范圍內建立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推進“兩區”范圍內各類涉農資金整合和統籌使用。創新金融支持政策,探索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深化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試點,優先在“兩區”范圍內探索農產品價格和收入保險試點,推動“兩區”農業保險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