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國情農情,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變化和現代化建設規律,在科學分析我國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形勢和進程、綜合把握我國城鄉關系變化特征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對新時代“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內涵,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從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看,實施鄉村振興是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和一項重大歷史任務。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非農產業往往有著更大的增長潛力和增長空間,因而也有著更高的比較經濟效益。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而深入地推進,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明顯縮小,農村人力資源和物質要素向非農產業和城市大量轉移,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農村發展也相對滯后,甚至出現農村凋敝和衰落現象,成為一個國家現代化發展的短板。所以,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推進鄉村振興就成為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戰略任務和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總體水平大幅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但與此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日益突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村發展不充分。目前,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已發展到相當水平,但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卻相對滯后,城鄉差距依然較大,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短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農村建設的深化、拓展和升級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多年來,我們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不斷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農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農民群眾得到很大實惠。需要指出的是,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雖有較大提高,但農業供給結構和供給質量問題依然突出,農業“大而不強”、農產品“多而不優”,特別是農業綜合效益還不高、競爭力還不強,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還不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不足,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仍沒有得到很好解決。農村居民收入雖有較快增長,但總體上看農民收入水平依然較低,城鄉收入差距依然較大,特別是還有一定數量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多年來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較快,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由于欠賬過多、基礎較差,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依然明顯偏低,城鄉差距較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與以往相比,內容更豐富、更全面,標準更高,是新農村建設的深化、拓展、升級。產業興旺,就是產業發展更有效益、更有活力、更有競爭力;生態宜居,就是農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環境更加美好,更加強調綠水青山和田園風光;鄉風文明,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農村社會全面進步,更加強調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農民素質和農村文明水平的提高;治理有效,就是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使治理更加有效;生活富裕,就是拓寬增收渠道,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逐漸實現共同富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
從工農城鄉關系演變規律來看,一個國家工業化、城鎮化進入中后期階段后,工農城鄉關系將發生明顯變化和重大調整,基本特征是由城鄉隔離、城鄉脫節、城鄉失衡失調向著城鄉統籌、城鄉融合、城鄉一體方向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他還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具備了支撐城鄉發展一體化物質技術條件,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提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與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政策取向是一致的。城鄉融合發展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和城鄉統籌發展方略的進一步深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必然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城鄉融合發展機制的創新。一方面要繼續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促進公共資源向農村配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另一方面要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內在機制,實現城鄉互動互促互惠發展、城鄉交融一體發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包括多方面內容。例如,在城鄉規劃建設上,不僅要一體規劃,而且要注入城鄉融合的思想,體現融合發展的要求。新型城鎮化不只是已有城鎮的規模擴張和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也包括鄉村地區的現代化發展和就地城鎮化。城鎮建設不能都是高樓大廈,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新農村建設要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讓農民過上方便舒適的現代生活,但不是簡單地把農村建成現有城鎮的樣子,而是要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又如,在城鄉要素配置、產業發展等方面要堅持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推進城鄉產業融合和城鄉要素融合,不僅可以實現城鄉產業對接、優化城鄉生產力布局,而且還能在融合發展中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推進城鄉要素融合、城鄉產業對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動力,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民長效增收拓展新空間,是實現農村產業興旺、農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實踐中,我們必須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激發內生、外生兩種動力
推進鄉村振興,一是要激發外生動力,堅持工業反哺和工業促進、城市支持和城市帶動,這是由農業特點和農村特性決定的,也是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特征和現代化建設規律使然。二是要激發內生動力,不斷提高農業競爭力、農村吸引力和農民發展能力。外生動力的來源是深化城鄉關系改革,內生動力的來源是深化農村改革。要通過改革調整城鄉關系和相關政策,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強化對農業農村的支持,進一步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農村改革的主線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重點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根據我國國情和農業特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無疑給廣大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吃了一顆“定心丸”。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深化落實和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在穩定承包關系的基礎上盤活土地效用。同時,要全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股份合作制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探索新的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農業改革發展的重點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率為主攻方向,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一方面要大力培育發展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為主要形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專業化、規模化、組織化水平,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另一方面要通過發展農民合作組織、一體化經營組織和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推進農村發展,還要進一步創新農村社會治理。要根據我國國情和農村特點,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創造更為安定、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為此,一方面要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核心作用,調動農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探索農村治理新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隊伍建設,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干部的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