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AV免费,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日韩~欧美一中文字幕

中文English
中國農業農村信息網

當前位置:首頁 > 互動 > 直播訪談 > 國新辦舉行2021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 > 相關新聞

“十四五”農民增收實現“開門紅”

日期:2021-12-23 15:03 作者: 來源: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 中國農村網 字號: 【字號: 打印本頁

  農民增收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今年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實現恢復性快速增長,增收形勢總體向好,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鞏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全面小康水平進一步提高,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

  增收速度較快。受上年同期農村居民收入低基數影響,今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較快。前三季度,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6元,比上年同期實際增長11.2%,比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高2.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2.62,同比縮小0.05,相對差距繼續縮小。

  全面同步發力。農村居民收入各部分都有較快增長。其中,工資性收入6325元,名義增長15.3%;經營凈收入4042元,名義增長6.7%;財產凈收入357元,名義增長10.7%;轉移凈收入3002元,名義增長11%。

  收入結構優化。主要表現為工資性收入比重上升,收入來源更趨穩定,對農民增收的“壓艙石”作用凸顯。與上年同期相比,工資性收入占比提高1.5個百分點;經營凈收入占比下降1.4個百分點;財產凈收入與轉移凈收入占比分別為2.6%和21.9%,總體保持穩定。

  增長趨勢回歸。與2019年前三季度相比,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兩年平均名義增長9.1%,符合近幾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變化的基本趨勢,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村居民增收的不利影響已明顯減弱,農民增收形勢逐漸恢復正常。

  脫貧成果穩固。前三季度末,脫貧勞動力外出務工3103萬人,超過去年同期規模。脫貧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全國農村平均水平,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上半年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7元,同比實際增長15.5%,比全國農村快1.4個百分點。

  今年農民增收形勢較好的原因

  今年以來,農民增收基本面的穩定和改善,是決定農民增收形勢好轉的根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農業產品量增價升。經營凈收入占到農民收入的三成左右,確保農產品增產穩價,農民增收便有了基礎和保障。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堅決扛起糧食安全責任,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季季接續、茬茬壓緊、環環緊扣推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全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增長2.0%,產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農民種糧增收的基礎牢固。“菜籃子”產品供應數量充足、品種豐富、市場穩定,前三季度,全國豬牛羊禽肉產量6428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176萬噸,增長22.4%,牛奶產量同比增加8%,水產品產量同比增加3.8%。農產品價格總體上升,前三季度,除因生豬產能恢復導致飼養動物及其產品價格下跌外,全國農產品生產者價格中農業產品價格上漲6.5%、林業產品價格上漲6.6%、漁業產品價格上漲10.2%。總體上看,今年農業生產克服局部地區嚴重自然災害等不利因素影響,大多數重要農產品保持了量增價升,為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富民鄉村產業穩步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近年來,各地以鄉村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少地方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做精鄉村休閑旅游業,做大農產品電商、做好農業特色品牌,農村居民就地就近就業機會不斷增多。今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業同比增長8.6%。鄉村休閑旅游業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農產品網絡零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隨著鄉村產業發展的有關政策落地,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在鄉村扎根發展,“互聯網+農業”、智慧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涌現,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日臻成熟。同時,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日益增多,鄉村產業集聚發展能力不斷提升。今年以來,全國共創建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98個農業產業強鎮。

  三是農民工就業形勢改善。全國農民工人數占農業戶籍人口的比例接近四成,工資性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成多,是農村居民收入的第一大來源。農民工就業穩定了、工資到手了,農民增收的基本盤就穩住了。今年以來,疫情防控成效持續顯現,國民經濟穩定恢復,建筑業、批發零售、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行業經營情況明顯好轉,有力帶動農民工就業形勢穩定向好。一方面,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規模恢復至正常水平。前三季度,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人數達到18303萬人,同比增加351萬人,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月均收入達到4454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4%。另一方面,本地農民工就業情況明顯好轉。隨著鄉村產業加快復蘇,返鄉留鄉農民工就業空間不斷拓展。截至6月底,全國返鄉農民工已實現就地就近就業的占98.7%。其中,55%左右的返鄉農民工在農產品初加工、鄉土特色手工業、餐飲民宿、快遞物流等領域創業就業,25%左右的返鄉農民工以出集市、打短工等方式實現靈活就業。

  四是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撐有力。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離不開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有力支持。今年以來,中央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出臺一系列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控制疫情、穩定經濟、保障民生,財政優先保障“三農”投入,農村居民所得補貼補助持續增加。目前,已有多個省份上調農村基礎養老金。國家將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580元,居民醫保籌資標準達到每人每年900元,擴大報銷范圍,提高報銷比例。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安排1561億元,比上年增加100億元。國家適當提高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最低收購價均較上年提高0.01元/斤,繼續實施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完善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資源環境保護、鄉村建設等方面補貼補助政策穩步實施并不斷完善。

  五是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要以深化改革為根本途徑,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盤活農村資源要素,激活農民手中的財產權利,讓農民充分享受改革紅利。近年來,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逐步完善,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截至2020年底,15億畝承包地確權給2億農戶,頒證率超過96%。廣大農民在老家有塊地、有地種,在城鄉之間可進可退,確保了社會大局穩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基本完成。截至2020年底,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總計7.7萬億元;截至今年8月,全國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超過90萬個。通過產權制度改革,明確集體產權的權屬和邊界,賦予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個人對集體產權的各項權能,有助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有序流動。同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全面推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扎實推進。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為保障好、發展好農民財產權利奠定了制度基礎,為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創造了更好條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