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互動 > 直播訪談 > 國新辦舉行2021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 > 相關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 互動 > 直播訪談 > 國新辦舉行2021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 > 相關新聞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更加注重資源節約、更加注重環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態保育、更加注重產品質量,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一、農業綠色發展取得較好成效
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加快發展,“十四五”農業綠色發展實現良好開局。
(一)農業資源保護利用取得新進展。耕地保護制度逐步健全,耕地質量穩步提升。農業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水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
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水平不斷提升,今年1-10月,全國新建高標準農田8083萬畝,預計全年將建成高標準農田1億畝。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推進南方酸化耕地和北方鹽堿地治理,完善國家耕地質量長期監測網點,全國耕地質量進一步提升。目前,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4.76等,較2014年提升0.35個等級。
農業用水效率進一步提高,今年1-10月完成高效節水灌溉2192萬畝,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得到大范圍推廣。建設60個節水增糧增效示范縣,集成20套節水技術模式,發布冬小麥、春玉米、夏玉米科學灌溉技術指導意見。建設一批墑情監測自動站點,用水方式進一步優化,同步實現節水增糧增效。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進一步擴大,預計今年新增改革實施面積1.2億畝。
長江“十年禁漁”平穩開局,退捕漁民轉產安置有力,沿江10省(市)重點水域共落實社會保障17.16萬人,落實轉產就業13.03萬人,基本實現應幫盡幫、應保盡保。組織開展8次流域性同步執法行動,清理“三無”涉漁船舶8544艘,查辦案件1.1萬起,長江禁捕水域非法捕撈案件高發態勢得到有效遏制,“一江一口兩湖七河”重點水域基本實現“四清四無”。
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推進,建設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區、庫)205個,涵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147個,保護率達92.4%。劃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535個,落實中華鱘等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行動計劃,鄱陽湖、洞庭湖、湖北宜昌河中下游江段“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群體出現的頻率顯著增加,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向好趨勢逐步顯現。
推進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完成10省20縣外來入侵物種普查試點,組織開展福壽螺、水花生等重大危害入侵物種集中滅除。
(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化肥農藥持續減量,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穩步提高,產地環境明顯改善。
化肥減量增效扎實推進,修訂并發布《有機肥料》《肥料合理使用準則》等行業標準,規范有機肥料生產使用。加強科學施肥技術指導,明確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不同產量目標下主要農作物氮肥推薦施用量,持續推進施肥精準化、智能化、綠色化。
農藥減量增效扎實推進。科學用藥技術大面積推廣,綠色高效農藥加快應用,微毒、低毒和中等毒性農藥使用占比超過98%,農藥利用率穩步提升,預計2021年三大糧食作物農藥利用率超過41%。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7%以上,大型規模養殖場全部配套糞污處理設施裝備,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76%。
秸稈綜合利用率穩步提升,以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利用為主攻方向,建設200多個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圍繞全量利用、產業化、生態補償3個方向,各打造10個左右縣域樣板,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7%以上。
白色污染治理得到有效防控,加強農膜回收利用,構建覆蓋農膜生產、銷售、使用、回收等全程監管體系,持續開展100個回收示范縣建設,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
(三)綠色優質農產品供應能力取得新突破。標準化清潔化生產逐步推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加快實施,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
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推進標準體系建設,發布175項農業國家和行業標準,完成1000項農獸藥殘留標準制定,現行有效農業行業標準5811項,基本覆蓋農業綠色發展重要領域。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基地建設,擴大農業標準化覆蓋率。
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穩定增長,截至10月底,全國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認證的農產品數量累計達到5.8萬個。發布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產品2270個,特質農產品12個。
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點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截至10月底,全國2760個縣均開展了試行工作,3.5萬家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開具合格證實現常態化,42.7萬小農戶已開具使用合格證。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持續向好,強化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治理,嚴厲打擊禁限用藥物使用行為,組織開展豇豆、韭菜突出風險隱患排查,強化瘦肉精問題治理,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有效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突出問題。上半年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7.5%。
(四)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建設取得新成績。依托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建立完善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從試驗試點轉向面上推進。
先行先試綜合試驗平臺初步搭建,在82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試點縣,圍繞耕地質量提升、節水節肥節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重點任務,推動技術裝備、工作機制、政策措施等創新,總結凝練“健康農田”“肥藥兩制”“綠色農資門店”“百畝千頭生態方”“生態農場建設”等一批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模式,為農業綠色發展示范推廣奠定堅實基礎。
農業資源環境監測“一張圖”初步建立,建設國家重要農業資源臺賬,推動16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建設,初步實現農業綠色生產觀測數據穩定監測。
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主要做法
(一)加強頂層設計。聚焦農業綠色發展關鍵環節和薄弱領域,編制出臺系列規劃、方案和文件,推動建立健全“十四五”時期農業綠色發展政策框架。
一是制定總體規劃。《“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出臺,明確“十四五”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思路目標、工作任務和具體抓手,描繪“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藍圖。
二是編制專項規劃。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十四五”全國畜禽糞肥利用種養結合建設規劃》《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2021-2025年)》等專項規劃,細化耕地資源保護利用、種養循環、面源污染治理、水生生物保護等重點任務措施,明確工作抓手,推動任務落實。
三是出臺專門文件。制定印發《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規范畜禽糞污處理降低養分損失技術指導意見》《農業農村部關于調整海洋伏季休漁制度的通告》《關于切實做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有關工作的意見》《食用農產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方案》等具體文件,明確水生生物保護、減排固碳、糞污和病死畜禽處理等任務的工作路徑和保障措施。
(二)推動技術創新。依托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化肥減量增效等國家科技創新聯盟,深化產學研企合作,發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作用,不斷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理論創新、技術集成和模式推廣。
一是創新農業綠色發展理論,強化農業綠色發展基礎理論研究,推動水稻產量和氮利用協同調控新機制、小麥赤霉病主效新基因發掘與利用、全球農作物間套作種植模式增產效應等取得重大進展。
二是遴選推介創新技術裝備,加強農業綠色發展關鍵技術攻關,發布化肥綠色增值、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的病蟲害防控、秸稈高效捆燒清潔供暖、高產優質綠色小麥新品種鄭麥1860等新技術、新裝備和新產品。
三是推廣應用成熟技術模式,集中連片實施以肥沃耕作層培育為主的黑土地綜合治理技術,推廣噴灌、微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扎實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和綠色防控,推廣糞肥還田和秸稈“五料化”利用技術模式,提升農業綠色發展科技支撐水平。
(三)開展試點示范。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開展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標準化示范330萬畝。
推進退化耕地治理,開展酸化耕地、鹽堿化耕地綜合治理試驗示范試點49個,推動建設200個集中連片綜合示范區。
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持續抓好300個化肥減量增效示范縣、300個綠色防控示范縣建設(已建設203個),以點帶面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促進綠色種養循環,支持17個省(區、市)的270個縣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探索打通種養循環堵點。
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繼續推進400個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打造縣域全量利用樣板。
實施農膜回收行動,建設100個回收重點縣,健全回收網絡體系,推進標準地膜普及應用和廢舊地膜專業化回收。
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在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建設65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項目縣,探索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模式。
開展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持續推動79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發展,建立完善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探索農業綠色發展綜合模式和長效機制。
(四)啟動實施“三品一標”行動。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行動,更高層次、更深領域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突出平臺建設。依托今年新創建的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98個農業產業強鎮等平臺載體,全域推進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打造示范樣板。將農業生產“三品一標”納入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等建設任務,率先推行。
打造示范典型。實施“十四五”種植業“三品一標”行動,建設綠色生產標準化基地。新創建150家標準化示范場,推行標準化規模養殖。啟動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遴選確定11個品種、109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基地。
加強種質創新。加強種質資源創新,發掘多份野生稻優異資源,篩選創制抗病蟲害、耐高、低溫等水稻抗逆種質,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高產抗逆突破性玉米新品種。發布《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明確我國主要畜禽遺傳改良的目標任務和技術路線。
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將農業生產“三品一標”納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建設和培訓內容,新評定1836家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提高經營主體開展農業生產“三品一標”積極性。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全國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95.5萬個,服務小農戶7800多萬戶,有力促進了“三品一標”提升行動順利實施。
(五)加大財政投入。遵循綠色引領、統籌兼顧,存量優化、增量傾斜,系統設計、穩妥推進的原則,加大農業綠色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投入力度,引導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2021年,中央投入農業綠色發展相關資金超過450億元。
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選擇重點縣建設一批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示范片,圍繞糧棉油糖等重點作物,集成組裝耕種管收全過程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推廣水肥一體化、測墑灌溉等旱作節水技術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進化肥減量增效,降低農藥使用。
加大農業資源保護力度。實施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耕地合理開發利用。啟動實施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促進漁業養殖尾水達標治理。實施海洋伏季休漁,持續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實施漁業增殖放流行動,支持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保護漁業資源。
加強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廢舊地膜回收利用,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啟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促進糞肥有效使用。開展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同時,引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租賃等綠色金融工具,加大對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等農業綠色發展工作支持力度,推動加快農業全面綠色轉型。
三、2022年展望
2022年,將進一步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生態保護修復、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不斷健全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健全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農業發展綠色轉型取得新進展。重點開展五方面工作。
一是培育綠色生產方式。推行綠色技術清單,打造綠色生產示范,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鼓勵和引導農民逐步樹立綠色生產意識。
二是培育農業經營主體。提升小農戶綠色生產能力,培育綠色生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綠色生產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實行綠色生產。
三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完善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推動技術標準化、標準規范化、規范簡易化。
四是強化政策要素保障。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引導金融資本投入,建立價格調節機制。
五是健全考核約束機制聯動。完善法律法規約束機制,開展綠色發展考核評價,健全農業生態補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