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AV免费,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日韩~欧美一中文字幕

中文English

當前位置:首頁 > 喜迎十九大 >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支撐引領農業供給側改革和現代農業發展

日期: 2017-10-11 10:00 作者: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 來源:年人民幣 【字體: 打印本頁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工作,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十八大以來,農業科技工作聚焦現代農業發展重大問題和制約瓶頸,立足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這一根本問題,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科技布局,圍繞集中力量辦大事創新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圍繞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貫通科研、推廣與教育培訓“三大體系”,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發展新引擎,科技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明顯增強。

  農業科技布局進一步優化,突破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供給能力大大提升

  應對新一輪全球農業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與實際需求,不斷優化農業科技前沿研究、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基礎性長期性工作三個層次布局,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全面提升以需求為導向的農業科技供給能力。2016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6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3%,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畜禽水產品種良種化、國產化比重逐年提升。一是面向國際前沿,大力推動農業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攻關,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依托轉基因重大專項、公益性農業行業科研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等,在遺傳改良、資源高效利用、有害生物控制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理論和方法,創新基因編輯、生物合成等一批革命性的重大技術,水稻、黃瓜、家蠶等農業基因組學基礎研究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種植面積占比超過96%,禽流感病毒演變、跨種間傳播與流行規律研究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二是面向產業發展,大力推動現代農業核心關鍵技術集成攻關,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技術瓶頸不斷突破。以重大品種、智能裝備為核心,以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發展為重點,加強技術集成,培育了超級稻、轉基因抗蟲棉、雙低油菜、谷子等一大批新品種,培育出抗蟲耐除草劑玉米、耐除草劑大豆等一批原創性重大成果,超級稻新品種百畝連片實現畝產1026.7公斤,雜交玉米新品種百畝方實現畝產1151.65公斤。集成創新小麥“一噴三防”、玉米“一增四改”、園藝作物標準化生產、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等一批先進適用技術與模式。三是面向長遠發展,大力推動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農業科技創新基礎不斷強化。按照“學科群”建設思路,實現重點實驗室建設從“一個一個建”到“一群一群建”的重大轉變。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3.4億元用于農業部重點實驗室條件能力建設,通過打造協同創新平臺,構建了以42個綜合性實驗室為龍頭、297個區域性/專業性實驗室為延伸、269個科學觀測試驗站為支撐的重點實驗室學科群體系。圍繞作物種質資源、土壤質量、農業環境、植物保護、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等領域,在全國遴選建立456個國家農業科學實驗站和10個數據中心,形成農業科技數據觀測監測網絡,為科學研究和政府決策提供了基礎支撐。

  農技推廣體系進一步健全,推廣服務活力得到激發,成果轉移擴散能力大大提升

  著力構建“一主多元”農技推廣體系,著力解決技術轉移鏈條不暢、人員隊伍不強、推廣服務效能不高等問題,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步伐。一是改善工作保障,強化條件建設,讓推廣單位“有條件”履行推廣職能。實施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改善推廣工作條件,中央財政累計投入58.5億元,支持3萬個鄉鎮推廣機構建設業務用房、購置儀器設備,項目基本覆蓋全國農業縣。二是提升隊伍素質,引入新生力量,讓推廣隊伍“有能力”服務農業生產。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專項,中央財政每年投入26億元,主要用于農技人員知識更新、骨干人才培養、試驗示范基地建設等。實施特崗計劃、地區性基層緊缺人才補充計劃,通過“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的方式招錄農技員補充基層一線。三是完善推廣方式,強化平臺建設,讓推廣人員“有辦法”推廣先進技術。推行“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的服務模式,推廣責任農技員、農民田間學校等方式,加快推動農技推廣信息化建設,支持各類主體開展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建設全國農技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明顯加快。四是集聚多方資源,創新服務理念,讓推廣體系“有活力”開展推廣服務。開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試點,探索農技人員通過提供技術增值服務獲取合理報酬,推動農技推廣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融合發展,進一步激發農技人員活力,提升推廣服務效能。在全國7個深度貧困地區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試點。鼓勵引導農業科研院校、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多元主體開展農技推廣服務。

  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科技經濟結合更加緊密,驅動產業發展能力大大提升

  針對科技力量分散、研究低水平重復、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等問題,著力創新科研組織模式,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組織科研攻關,有效引導技術與人才、資本、企業、產業有機融合,推動實現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的三級跳。一是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效果顯著。2014年以來,以解決行業、產業和區域性重大問題為導向,按照“有任務、有目標、有團隊、有資金、有考核”的要求,整合優勢科技資源,創新運行機制,構建了50多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參與聯盟建設的單位和企業上千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協同創新模式,改變了供需分離、各自為戰、低水平重復的格局,搭建了多學科協同、科企緊密協作、科技創新上中下游銜接的平臺。二是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貢獻巨大。以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集聚全國優勢科技資源,建立了水稻、油菜、生豬、大宗淡水魚等50個主要農產品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央財政穩定支持2700余名農業專家,開展技術攻關、示范培訓、政策咨詢和應急服務,破解了以往靠單個課題、單個項目、單個單位無法解決的產業難題,已成為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科技力量。三是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穩健起步。集聚成果、資金、人才、服務、政策等創新要素,搭建科技經濟一體化平臺,初步建立江蘇南京、山西太谷等一批區域性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形成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科研院所和其他社會服務組織共建中心的良好局面,為打造一批區域經濟增長極、引領帶動區域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四是農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取得突破。選擇部分農業科研教學單位開展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將種業科研成果歸屬依法賦權給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鼓勵科技人員持股兼職,推進科技成果公開交易,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引領全國農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提供了示范和樣板。

  生態農業建設進一步加強,面源污染治理初見成效,農業綠色發展能力大大提升

  緊緊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著力推進投入減量、綠色替代、種養循環、綜合利用,進一步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政策保障體系、省縣兩級示范體系和監測考核體系,堅決打贏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一是節水農業加快發展。建立11個高標準節水農業示范區,節水農業技術應用面積超過4億畝。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改善田間節水設施,推廣節水品種、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旱作農業技術,示范應用面積達5000萬畝。目前,農業用水總量穩定在3800億立方米左右,有效利用系數逐步提高,占全社會用水總量的比重不斷下降。二是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推進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范圍,推進配方肥進村入戶到田。2016年,全國農用化肥用量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實現零增長。加大綠色防控力度,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集成推廣全程農藥減量增效模式。2016年,我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25.2%,農藥使用量連續幾年下降。三是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有序推進。整縣推進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探索糞污綜合利用有效模式,構建畜禽糞污治理與綜合利用長效機制。目前,南方水網地區生豬存欄調減已超過1600萬頭,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逐年提高,利用率已接近60%。四是秸稈地膜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秸稈農用為主、多元發展的利用格局基本形成,全國秸稈還田面積達7億畝,牛羊粗飼料70%左右來源于秸稈,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2%。甘肅、新疆頒布了廢舊地膜回收利用條例和標準,建立了全程監管模式和體系,甘肅、新疆等地膜使用重點地區廢舊地膜當季回收率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