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AV免费,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日韩~欧美一中文字幕

中文English
中國農業農村信息網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農業農村部動態

農業農村部2018年百鄉萬戶調查活動綜述

日期:2018-04-19 08:32 作者:李梅 郭少雅 李竟涵 來源: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 字號: 【字號: 打印本頁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農業農村部120名干部在春寒料峭的初春三月分赴全國30個省區市、60個村,拉開了第八年百鄉萬戶調查活動的序幕。

  在行前動員會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指出,要充分發揚“深入唯實”的尋烏調查精神,開展全景式調查,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以及黨建的實情摸準摸透,為謀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第一手材料。

  走訪了133個鄉鎮、2916個農戶,召開了436次座談會,訪談7800多人次,圍繞鄉村振興主題,以60個村為樣本形成了60個調研報告……一個月后,農業農村部30個調研組帶著滿滿的收獲歸來,120萬字的調研成果鮮活具體、分析深刻,交織成新時代中國鄉村風貌的生動寫照,為下一步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對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現狀的分析判斷,制定出臺更多“接地氣”的好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農業如何興旺——

  產業結構調優,土地經營放活,調研組在基層創造中找答案

  農雖舊業,其命維新。從過去8億人“吃不飽”,到如今14億人“吃不完”,農業已從追求高產量轉向追求高質量。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轉型升級,去年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提出要壓減黑龍江等寒地的井灌稻種植面積,減少庫存壓力。調研組發現,東三省的水稻種植大戶正面臨著農田機井水位下降、黑土層厚度減少、東北粳稻庫存壓力增大等挑戰,適當調減水稻面積,有助于淘汰低效產能,推動產業升級。水稻調減后,短期內農場收入難免減少,調研組建議可以針對種植大戶進行適當補助;針對“稻強米弱”的現狀,建議發展大米加工業,有序推進水稻面積調減。

  土地經營活,農村才能富。如何提高土地經營效益,助力農民增收?帶著這些問題,調研組在基層有了新發現。2010年,首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四川省崇州市隆興鎮黎壩村成立,目前全村已有87%的農戶入社。2017年合作社實現經營利潤16.5萬元,農民畝均分紅近650元。調研組總結了股份合作社的實踐經驗,認為產權明晰是基礎,農民主體是關鍵,專業運營是保障,多方共贏是動力,由此實現農民穩定增收、職業經理人創業增收,形成了發展合力。

  受益于全省“四化同步”試點,湖北省潛江市趙腦村通過實施土地整理、增加耕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指標等探索,全村2/3的農戶搬進了干凈整潔的新社區。調研組指出,這種方式解決了鄉村振興資金來源,實現了村集體、農民、企業的利益平衡。但仍需研究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的具體政策,對占補平衡的范圍、規模提出明確的指導意見,為鄉村振興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撐。

  江蘇省睢寧縣在金融支持新型經營主體上進行了創新。縣農業公司整合農業項目,依托擔保平臺,為鎮農業公司提供融資支持;鎮農業公司自主經營,為村集體股份合作社提供資金支持以及綜合服務設施、市場訂單、農資、農機和科技服務;村集體股份合作社通過經營集體農場,配套提供農機、倉儲、烘干、冷庫和土地流轉等服務;新型職業農民在鎮村帶動下經營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對接。“縣農業公司+鎮農業公司+村集體股份合作社+新型職業農民”,新體系帶富了新農民,睢寧縣農民的收入來源隨之實現了多樣化。

  既要聽民意,又要解民憂。在農業農村部持續幫扶了32年的武陵山區,永順縣馬鞍村的獼猴桃產業已初具規模,調研組為果農聯系專家傳授病蟲害防治技術,進一步提高湘西獼猴桃品質,讓獼猴桃成為當地的“脫貧果”“致富果”。

  “芮城蘋果”是三晉特產,但由于種植分散、技術服務不足、產業化水平較低等原因,農戶說起蘋果“苦比甜多”。調研組主動聯系了加工企業海升果業公司,與芮城縣政府簽署了投資開發蘋果的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公司將在芮城分兩期建設苗圃、種植基地、采摘旅游與加工倉儲設施等蘋果產業基地,“有了這么好的產業基地,芮城蘋果的未來一定甜似蜜。”村民趙光義說。

  農村短板如何補齊——

  公共服務實現有效供給,“空心村”破解養老難題,調研組在群眾幸福感中找“金點子”

  決勝全面小康,農村是關鍵。如何在鄉村振興中實現鄉風文明、治理有效,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等社會問題很關鍵,這也是本次百鄉萬戶調查活動的重點。

  調研發現,一些地方村莊數量多、規模小、布局分散,農村公共服務難以有效供給。一些村莊農村黨員干部老齡化嚴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薄弱環節難突破。污水和垃圾處理、供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成本高難以普及,民生短板亟待補齊。

  “金點子”往往來自基層。在山東諸城,調研組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我們住的是敞亮的樓房,有天然氣、自來水、抽水馬桶,冬天有暖氣,跟城里人沒啥兩樣。”得利斯社區村民鄭淮茂說。諸城市將若干村莊規劃為一個農村社區,統一建設社區服務中心,配套設施齊全,村民辦事方便,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和速度提高,運行維護成本降低。從傳統村落治理到現代化社區治理,體系更科學,凝聚力更強。社區黨委下設若干黨支部,以自然村為單位選舉產生經濟聯合社,承擔原行政村集體資產的管理和運營。村民王松強說:“并村入社區后,大事都是社區‘兩委’一起協商,定下來的事沒偏向,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干部作風也改進了。”

  有數據顯示,中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已近1.5億,其中近六成分布在農村。如何健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關系著農民是否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安徽調研組了解到,不少農村老人不愿住養老院,“空心村”養老成為難題。江蘇常州城西村75歲的唐海銀大爺告訴調研組,雖然現在吃穿不愁,還和一班老人組織了“友樂團”,但因為子女都在城里定居,當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時,養老就會出現問題。

  在北京市懷柔區懷北鎮河防口村,調研組走訪了北京市首家養老驛站。河防口村老人多為獨居,做飯、安全都成了大問題。經多方努力,村里將老村委會辦公樓改造成養老驛站,內設食堂、棋牌室、圖書室和住房等,村集體出資與有資質的養老機構合作,為老人提供就餐等服務,現在每天來驛站的老人有90多人,養老問題得到解決,鄉村治理也找到了一個有力抓手。河防口村黨支部書記李小春告訴調研組:“村民心情舒暢了,村里的各項事業也就好辦了。”

  海南南濱農場已有66年建場歷史,21世紀初,作為“國家隊”一員,農墾精神激勵著一代代農墾人斗志昂揚,充滿著幸福感和自豪感。十幾年后,調研組在農場考察時感到,居住環境亟待改善、農場職工身份不明和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困擾著曾經的“海燕人”,也給他們的轉型再騰飛提供了契機。“場隊與一些地方農村相比出現了差距。這個落差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我們要用最短的時間,借著國家南繁規劃主戰場之一的優勢,迎頭趕上。”南濱農場紅華作業區海燕隊隊長李春濱說。

  農民如何安居——

  敢壯士斷腕,按規劃建管,調研組在鄉村找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

  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浙江省湖州市,調研組來到移沿山村農戶家里共話生態經。移沿山村是浙江十大最美鄉村之一,位于國家4A級風景區內。村黨支部書記施阿三告訴調研組,過去可不是這樣,村里原來有一個家庭木線條加工集中區,年產值達1.5億元,利潤3000多萬元,但總體小散亂,有污水和燒煤污染。在市、區支持下,村里將符合標準的企業都遷進了區里統一規劃的工業園區,不合標準的都不留,騰出來地方建設生態農莊,開發傳統古村落,村容大變樣,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36025元。

  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宜居的好環境,好環境才能留住鄉愁,留住人氣。“在黃橋村,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特色得以保留,河水涓涓流淌,白墻黛瓦的農家小院掩映于綠樹叢中。”調研組在民情日記中寫道。2015年,黃橋村被列為上海市首批村莊保護規劃試點,村里請相關部門對村莊進行規劃設計,打造宜居、宜游、宜業、城鄉互動的魅力鄉村。廣東調研組走訪了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河村,占地120畝的河村公園規劃設計環境優美,遼寧調研組在盤山縣太平街道新村看到一望無際、正待春耕的稻田。村里開展家庭環境評比,激勵庭院環境美化。

  農村生態宜居,環境優美少不了,產業轉型也要跟上。湖南省益陽市菱角岔村全面實施了房屋改造等工程,打造出“藍頂白墻”的新型湖鄉建筑風格村落,形成了山水林田湖交相輝映的秀美景觀。為減少養殖業對環境的影響,村里的養殖大戶主動轉型,拆掉了豬場牛圈,發展果蔬種植、休閑農業、觀光旅游等現代農業,調研組看到了一個生態宜居村莊的雛形。

  河北調研組在平山縣李家莊村了解到,該村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改廁改水改電,美化村容村貌,引入知名企業經營并帶動農戶經營“農家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5250元提高到2017年的1.6萬元。

  在河南省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調研組發現,曾經污染環境的廢棄稻草被加工為草繩、草棒或草柱,供企業作墊料。不僅具有環保效益,也為水牛趙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經測算,僅銷售稻草一項,2017年全村戶均可增收5000元以上。

  在福建寧德霞浦縣三沙鎮三澳村漁民身上,調研組看到了傳統捕撈業的衰落和困境,沿海普遍存在過度捕撈問題。進一步加強海洋漁業資源養護,發展水產品加工、休閑旅游等二三產業,不斷提高漁業發展后勁和活力,是破解困局的良方。

  如何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興村關鍵在黨,致富根本在人,調研組在鄉村變化中尋找發展新動能

  邊遠貧困地區如何實現鄉村振興?內蒙古調研組找到的答案是“兩掛車三張網”,抓好產業扶貧和住房保障“兩掛車”,織密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生活救助“三張網”。興安盟突泉縣曙光村位于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地廣人稀、土地貧瘠,當地黨委政府把貧困群眾的難處當作自己的難處,把貧困群眾的需求排在第一位,政府扶持、企業帶動,有了靠山和資源,貧困戶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勁頭十足。訪談中,貧困戶紛紛反映,黨的政策含金量高,只要踏踏實實跟黨走,擼起袖子加油干,好日子就一定在前頭。

  頭雁振翅,群雁高飛。各組在調研中發現,鄉村振興根本在人。一排排整齊的聯棟自動化日光溫室,平整的鄉間道路上一輛輛農用小汽車往來穿梭,寧夏調研組在固原市姚磨村看到的景象,是過去村里人不敢想的。這得益于在基層成長起來的致富帶頭人村黨支部書記姚選,他因地制宜帶動村民發展冷涼蔬菜產業,目前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5萬元,其中85%來自冷涼蔬菜產業。

  在安徽省蕪湖縣,種糧大戶戴二保組織村民成立了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稻米被益海嘉里評為“谷王”。說到如何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時,他跟調研組說了自己的“三個希望”:一是希望國家能夠在鄉村振興規劃中給農業初加工、三產融合用地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希望能夠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三是希望把種糧補貼補給真正種糧的人。有了這些政策支持,戴二保計劃繼續創新銷售模式,拿出170畝地搞稻蝦共作,專供會員使用;找機會并購一家米廠,繼續向產業鏈后端延伸,擴大自家品牌的銷售比例;還想發展農旅結合,打造一個集生產、觀光于一體的農業企業。戴二保是當前大戶經營狀況的一個縮影,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和今后打算,對于落實好中央一號文件有關精神、完善農業農村扶持政策具有針對性和參考價值。

  尚賢者,政之本。如何為鄉村振興打造一支合格的“三農”工作隊?2014年起,陜西省鳳翔縣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職業農民出臺了產業、貸款等系列扶持政策;每年開展不少于24課時的繼續教育;通過政府購買、選拔職業農民擔任技術服務人員為各村開展技術服務;開通微信公眾號搭建職業農民學習互動平臺,保證離校不離訓,其中湫池廟村職業農民最多,有123人。在村黨支部書記任珠亮看來,鄉村振興的號角已吹響,此刻的湫池廟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人才:“政府要加大職業農民培養力度,出臺更多扶持政策,吸引和鼓勵人才在農村創業興業。”

  百鄉萬戶調查活動開展8年來,調研組成員和農民“手拉手”“心連心”,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將“三農”政策部署帶到基層落地生根,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謀劃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鄉村振興征程方啟,發展建設重任在肩。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在總結交流會上指出,百鄉萬戶調查活動告一段落,但調查研究工作必將常抓不懈。農業農村部還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把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好傳統保持下去,不斷加強組織、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改進作風,做到唯真求實搞調研,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開好局、起好步。

  (本文發表于《農民日報》2018年4月19日第一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