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品牌建設
沙窩蘿卜原產于天津市南運河畔的小沙窩村,脆爽多汁,素有“賽鴨梨”的美稱,是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地域特色農產品。
“我們農場現經營土地77畝,主要從事蔬菜、雜糧、水果的種植與銷售,以沙窩蘿卜為主打產品,年銷售量達100余萬斤,實現年銷售收入300余萬元,帶動100余戶農戶增收。”西青區辛口鎮小沙窩村祥裕家庭農場負責人郭紹祥說。
小沙窩村帶動農戶致富的秘訣是土特產品牌化發展。在農場成立之前,郭紹祥和父親郭芝振便以個人名義注冊了“津農”“沙窩老郭”“網蘿天下”3個沙窩蘿卜品牌。自2015年成立起,農場一直致力于品牌建設,在標準化生產上下功夫,嚴把產品質量關,設有專職產品內檢員,并完善了產品可追溯制度。
經過不懈努力,3個品牌的沙窩蘿卜獲得了市場的認可。以此為抓手,祥裕家庭農場帶動周邊農戶、家庭農場共同致富,促進當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不錯的效益。目前,西青區沙窩蘿卜核心區種植面積5000畝,非核心區種植面積2000畝,專業種植農戶3000余戶,實現戶均銷售收入3.8萬元。農場還帶動天津市周邊區縣蘿卜種植面積1.5萬畝,輻射山東、河北和遼寧等地。西青區“沙窩蘿卜”核心區品牌溢價能力達到30%,非核心區品牌溢價能力達到26%。
寧河區農業農村委主任任紹輝說:“農文旅融合發展能夠為土特產營造更好的品牌化發展環境。例如,寧河區通過舉辦香蟹垂釣等文旅活動,提升了河蟹美譽度和附加值,為農民增收開拓了新門路。”
“品牌化發展確實是地方特色農產品快速成長的路徑之一。”寶坻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張宇表示,近年來,寶坻“三辣”作為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價值不斷提升,被授予“津農精品”產品品牌。
創新種植方式
寶坻區因盛產六瓣紅大蒜、五葉齊大蔥和天鷹椒,被稱為“三辣之鄉”。為振興“三辣”產業,2022年,寶坻制定實施了“三辣”喚醒計劃,“三辣”種植規模不斷擴大。今年,寶坻區“三辣”種植面積達3.94萬畝,其中,大蔥1.6萬畝、辣椒1.33萬畝、大蒜1.01萬畝。
“在政策支持和農業部門的幫助下,公司打破傳統種植方式,培育種植多個辣椒新品種,大膽探索麥茬辣椒種植新模式,在去年首次試驗成功。辣椒種植面積從幾百畝發展到1萬畝。”天鷹紅(天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杰說。
辣椒種植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4月份直接播種,二是集約化育苗,一般在5月份進行移栽定植。“通過引進麥茬辣椒新品種,我們在種植辣椒之外,實現多種植一季小麥,‘一地兩產’讓農戶增收不少。”張杰說。
為充分激活“三辣”規模種植活力,近年來,寶坻區還先后投入資金用于補貼農戶,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大蔥推行全程托管,大蒜進行種子提純復壯。在“三辣”產業發展上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過去我們合作社澆地都是用壟溝,澆300畝地需要10天左右時間,用上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一天一夜就能完成。該技術能實現節肥30%、節水40%、增產20%。合作社的大蒜通過新技術能有效避免化肥污染土壤的情況。”寶坻區王卜莊鎮秀水軒合作社負責人楊秀說。
“七里海香蟹”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傳統的河蟹養殖模式容易產生污染,經濟效益不高。近年來,天津市寧河區先后實施了七里海香蟹種業振興、標準化養殖、產業鏈增值等重點工程,依托七里海濕地發展稻蟹混養模式,利用水稻和螃蟹之間的生態關系,既產出了優質的小站稻,又養出了肥美的香蟹,每畝平均總收入與同等條件下水稻單作相比,能提高1倍以上。目前,該區七里海香蟹養殖面積達23萬多畝,年產量達2900噸,全產業鏈總產值達2億元。
“1只成年蟹差不多有二兩半,1斤能賣到80元,再加上‘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稻蟹混養模式,每畝地的收益超過4000元。”寧河區七里海鎮河蟹養殖戶杜乃合說。
培育新品種
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會一成不變,天津土特產的應對方法是順應市場需求培育新品種。走進天津市武清區大良鎮田水鋪村,寬敞的公路兩旁設施農業大棚鱗次櫛比。大棚內蘿卜整齊排列,農戶張振江正在田間忙碌著。
武清區大良鎮田水鋪村一直以種植青蘿卜為主。過去,由于種植品種單一,技術落后,口味一般,田水鋪村農民人均年種植收入僅為2000元左右。“如今,村里通過大棚種植,蘿卜品種不斷豐富,人均年收入達到6萬元,種植戶富起來的背后,與各級政府的扶持以及成功申報地理標志產品密不可分。”田水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書義說。
為做優做強蘿卜品牌,田水鋪村積極與天津蔬菜研究所開展技術合作,成功打造了“七星”青蘿卜新品種。皮薄、肉質翠綠、水分充足、鮮食口感爽口……品質優、產量高、價錢好的“七星”青蘿卜一經面世,深受消費者青睞,銷售量增長迅速。
小蘿卜撬動大就業,田水鋪蘿卜在幫助本村村民富了口袋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村莊農戶跟種。目前全鎮水果蘿卜種植總面積達1.5萬畝,周邊村莊年新增就業人數200人以上。田水鋪蘿卜已成功銷往多個省份,不僅進入了北京等大城市的高端超市,還出口到國外,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