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廣東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并將其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全面推進,通過抓縣域發展、抓城鎮提能、抓鄉村振興、抓城鄉融合,全面推進強縣促鎮帶村,加快把短板變為潛力板,努力建設煥然一新的縣鎮村。
在推進“百千萬工程”中,由省農業農村廳牽頭,成立鄉村振興專班,重點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鄉村“五個振興”等工作。
今年以來,廣東2萬余個行政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特色文旅,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鄉村。
嶺南大地,一個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生動場景匯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為助推“百千萬工程”落地落實,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全面做好“土特產”文章
推進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建設
進入11月,汕頭市錦灃農機專業合作社的1萬多畝水稻即將迎來收割,“今年早稻平均畝產干稻谷約1200斤,晚稻預計會豐收。”總經理林岳鋒開始忙著為晚稻收割做準備。
廣東全面落實黨政同責,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數據顯示,2023年春收糧食(夏糧)面積221.2萬畝、總產量70.64萬噸,早稻面積1298.93萬畝、總產量529.7萬噸。春收和早稻兩季糧食面積、產量分別比2022年增加9.49萬畝、11.7萬噸,為完成全年目標打下良好基礎。
同時,廣東堅持藏糧于地,持續加大力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10月底,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2700萬畝,連續5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年度任務,連續5年獲得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
推進農業現代化,廣東一方面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另一方面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從5月開始,高州荔枝銷售一直高位運行,大家忙得不可開交。”茂名高州柏橋農創園園長林常珍說,每當夜幕降臨,柏橋村果園處處可見荔枝銷售直播,主播正是當地果農。第二天一早,即采即發。
從種業到冷藏保鮮全產業鏈謀劃推進荔枝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力培育推廣優質高產且耐儲存的“井崗紅糯”等一批優質荔枝品種,實現了荔枝品質和產量雙保證,成為當地荔農的“致富果”。
與此同時,荔枝冷藏保鮮、延長保鮮期、耐儲存等科技攻關及成果轉化運用加快推進,突破了荔枝冷鏈保鮮期難以超過40天的難題,將荔枝保鮮期延長至一年。
今年,廣東荔枝“五連豐”,豐收大年守住價格,果農收入穩穩當當:全省荔枝產量160萬噸、增產10%,銷售額160億元,較2022年增長5%。
荔枝這個“土特產”正變身鄉村振興的“致富果”,全省突出強鏈補鏈做好“土特產”文章,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培育市場主體。嚴格選育做強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賦能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打造一批標桿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開展“廣東鄉村振興板”上市培育工程,培育展示掛牌企業318家,其中,57個重點縣培育139家掛牌展示企業。
——補強產業鏈條。推進預制菜標準體系構建,建成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1724個,從源頭嚴保食品質量安全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協調推進廣東供銷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骨干網建設,省市縣供銷社建成項目55個、冷庫庫容120.21萬噸,開通冷鏈運輸干線39條,1—8月份累計服務農產品流通約6萬噸。
——抓實市場營銷。以縣為單位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以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為抓手,全方位打響“粵字號”農業品牌,著力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海內外宣傳推廣,助推荔枝等農產品豐產又豐收。加快發展供銷農產品直供配送網,省市縣供銷社建成運營區域配送中心86個,1-8月配送農副產品產值達5.13億元。
此外,廣東持續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建立健全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制度,制定現代農業產業園“補改投”試點實施方案,加強產業園管理,2023年廣東省新增3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含農墾),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達到21個。
全省加快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選出廣州市世間香境七溪地等2022年廣東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10個典型案例,廣州市從化區、佛山市南海區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工作單位。
系列舉措之下,現代鄉村產業煥發新活力。廣東省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0.64萬億元,同比增長5.0%,總體呈穩步提升態勢。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6元,同比增長6.2%,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38:1;廣東省進出口農產品265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4%,占全國的15.2%,其中,出口954億元、增長18.1%。
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中國李鄉”,茂名信宜市錢排鎮雙合村,一江碧波映襯岸邊整齊精致的農房,遠處重巒疊嶂。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雙節假期,如詩如畫的“山水雙合”“李花谷”備受熱捧,這里一年接待游客近120萬人次。
今年以來,“百千萬工程”堅持由表及里,塑形鑄魂,推動共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引領鄉村發展“美麗蝶變”。南粵大地,廣東鄉村更加整潔有序、美麗宜居。
全省通過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進一步提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強鄉村建設頂層設計,建立鄉村建設推進機制,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分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各美其美。
從一組組數據可以窺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變化:全省農村衛生無害化戶廁普及率達96%以上,農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收運處置體系基本建立,全省村內道路硬底化率85.6%,90%以上村莊達到了干凈整潔村標準……
今年以來,全省各地全力以赴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任務落地落實,建設一批綠美古樹鄉村、綠美紅色鄉村、森林鄉村,加快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幸福美麗家園。
10月29日,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指導下,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推出的省級創新平臺綠美廣東公共服務平臺上線,成為廣東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又一重要抓手。
該平臺發揮“互聯網+”力量,健全社會力量參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渠道,通過官方平臺的認捐認養認種,發動更多人投身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項目,提高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全民參與度,真正讓綠美廣東成為老百姓的“身邊之事”,成為行動自覺,成為綠色文明生活新風尚。
目前,綠美廣東示范點實現縣域全覆蓋。截至今年9月,全省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03.65萬畝,完成森林撫育提升205.57萬畝,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建成森林鄉村94個、綠美古樹鄉村37個、綠美紅色鄉村45個。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帶來的生態利好越發強勁,也進一步激活了鄉村經濟。
在廣州市從化區鴨洞河碧道,消失多年的珍稀植物——飛瀑草長勢喜人。鴨洞河治理后,當地政府吸引進駐生態設計企業84家,建成全國首個生態設計產業集群。同時,通過引原生態水進村莊、農田、景區,推動農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農產品變特色商品,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全面激活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
10月24日,來自陸河縣螺溪鎮的葉漢濤帶著自己的理想到該鎮歐西村報到,他將在這個村莊開啟一段全新而有意義的職業旅程。
作為陸河引進的農村職業經理人,葉漢濤一到村就忙著各種調研,“要拓寬青梅的銷售渠道,重點對接電商平臺;要充分利用好村里足球場這一資源,把體育產業給抓起來……”葉漢濤筆記本記滿了各種調研心得。
葉漢濤的經歷背后是全省引入農村職業經理人、經營美麗鄉村的探索。
今年以來,廣東支持各地開展農村職業經理人試點探索,在廣州、茂名、韶關、汕尾、肇慶5市各選擇10個村開展農村職業經理人試點,在全網招募“農村職業經理人”,啟動“千名農村職業經理人培育計劃”。以人才為突破口導入先進要素,創新高素質人才加入機制,探索農村職業經理人培育、選聘、派遣有關機制,為鄉村振興帶來源頭活水。
農村職業經理人的探索,是廣東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舉措之一。今年以來,全省持續深化城鄉綜合改革,不斷激發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活力。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既“穩”又“活”推進農村“三塊地”改革,穩步擴大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探索。扎實推進41個國家和省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廣州從化區成為全國唯一區(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開展農用地整理4.2萬畝,建設用地整理5萬畝,生態保護修復8.2萬畝。在粵東地區的汕頭、潮州、揭陽3市部署開展農民集中式住宅建設試點,探索建立聯建房、集中式住宅等多元化的農民戶有所居保障機制。優化土地要素配置利用機制,積極推進點狀供地等用地保障政策。支持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復墾。
——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多種實現形式。做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開展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專項改革試點,支持897個村通過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方式探索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形成一批經驗做法。按照“發展一批、規范一批、提升一批、推介一批”思路,以標桿家庭農場和標桿農民合作社培育為重點,從2024年開始,全面實施廣東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全力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
——建設全省統一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省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臺(一期)正式上線,初步實現全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數據互聯互通,交易申請、項目審核、信息發布、交易處理、成交結果公示公告等全程電子化。不斷完善流轉交易制度,開展交易規范化建設試點,推廣應用國家及省級制定的各種示范合同,提高交易規范化水平。
——全面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管理。開展農村集體資產年度清查,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明細臺賬,實現農村集體資產“家底清、權屬明”。摸底排查各類農村集體經濟合同,清理規范后納入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服務平臺管理。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提質增效行動,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規范化建設和財務規范化管理。
與此同時,全省還通過深化黨組織領導村民自治實踐、開展鄉村治理示范創建、創新基層議事協商形式、夯實鄉村治理平臺抓手、多措并舉培育鄉村人才,不斷加強和完善鄉村治理。
現代化海洋牧場成
“百千萬工程”有力抓手
出臺《關于加快海洋漁業轉型升級 促進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十七條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促進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10月26日,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牽頭推動的“九洲一號”深遠海養殖工船在珠海正式開工;11月1日,廣東海洋水產種業迎來新突破:黃鸝無齒鲹(俗名“黃金鲹”)人工繁殖成功并首次實現工廠化大規模育苗……今年以來,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動作頻頻、效果顯現。
廣東45個沿海縣(市、區)面積占全省26.3%,人口占全省40.6%,經濟總量占全省38.7%,是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戰場。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也是廣東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的有力抓手。
耕海牧漁,向海洋要食物。今年3月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推進會召開以來,全省各地正全力構建一條從種業、養殖、裝備到精深加工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全鏈條。
目前,廣東正編制全省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總體規劃,配套開展海洋水產種業攻關、裝備制造、品牌建設、冷鏈物流配套建設、海產品期貨設計、“藍碳”金融產品創新等相關工作,各地規劃都在緊鑼密鼓地編制中,一系列推進疏近用遠、科學布局的新舉措相繼出臺。
規劃先行、要素跟進、項目落地。
今年以來,金融保險要素保障力度持續加強,深水網箱相關保險產品逐步落地,為養殖主體提供了充分的風險保障,覆蓋全省存量網箱數量的近30%,較往年提高20個百分點。省農信聯社推出“海洋牧場貸”系列產品。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出藍色海洋貸、養殖貸、裝備抵押貸等金融產品。
如何保障現代化海洋牧場適養品種的多元化,是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的頭等大事。近年來,隨著“粵強種芯”工程深入實施,廣東把種業創新作為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的關鍵環節,重點圍繞深遠海養殖品種尤其是魚類加強種質保存和選育研究,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種業龍頭企業,推動實現海水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今年以來,省農業農村廳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攻堅力度,一批重要的海水經濟魚類苗種繁育關鍵核心技術先后取得新突破:率先突破黃金鲹人工繁育技術、率先突破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育技術、率先突破章紅(高體鰤)人工繁殖和規模化苗種培育技術,打通產業鏈發展梗阻、率先攻克黃唇魚人工繁殖技術,推動珍稀魚類種質資源恢復……
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養殖裝備是基礎支撐。今年以來,全省各地陸續投入一批深遠海養殖新裝備,從科研到應用,裝備平臺的技術不斷迭代升級,合力筑牢廣東“藍色糧倉”,為唱響海洋牧歌提供支撐保障,也為打造海上新廣東注入“藍色動力”。
廣東首個3萬立方水體智能漁業養殖平臺“海威2號”下水;全球首臺“導管架風機+網箱”風漁融合一體化裝備MyAC-JS05于7月下旬投運;新一代加強型重力式深水網箱在臺山上川島附近海域正式下水布設……一批新型海洋漁業養殖裝備經歷今年臺風正面襲擊考驗,表現出良好的抗風性能。
與此同時,全省謀劃建設一批現代化海洋牧場和海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爭取到農業農村部新增支持2億元發展金鯧魚跨市產業集群和4億元發展國家級漁港經濟區。
深圳、珠海、汕尾、江門、陽江、湛江、潮州等沿海市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正在加速推進。各市也紛紛成立一級開發主體,積極招商引資,促成項目落實。
據統計,今年14個沿海市已開工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項目34個,總投資117.79億元,全省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475個,桁架類網箱3個。
加快打造“粵海糧倉”,唱響“海洋牧歌”,在廣東,一個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集群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