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秋糧穩產豐收,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8月12日,全省馬鈴薯產業發展暨秋糧抗災保豐收現場推進會在民樂縣召開,會議交流各地近年來在馬鈴薯產業發展和抗旱保豐收方面的經驗做法,為抗災奪取秋糧豐收作了安排部署。
科技賦能 穩產增收
秋季,在位于山丹縣柳蔭村的馬鈴薯專用型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成片的馬鈴薯長勢喜人,豐收在望。
“今年夏季以來,這里發生了旱情,但是新品種、新栽培技術種植推廣,使得馬鈴薯產量并沒有減少。”甘肅農業大學助理研究員撒剛介紹,2010年以來,基地通過引入原始栽培種和野生種中的優良抗性基因,創造了一批抗低溫、產量高的新品種,選育了甘農薯7號、甘農薯9號等系列馬鈴薯新品種,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
撒剛進一步介紹:“基地采用水肥一體化自動補水灌溉系統,每當探頭監測到土壤水分少于83%時,系統就會自動分析并及時滴灌,要比之前大水漫灌節水330立方米。”
在民樂縣六壩田園綜合體馬鈴薯智能化高效示范基地,滿載農藥的植保無人機來回穿梭,均勻地噴灑農藥,一天能作業2000畝地。
該基地選用大西洋、夏波蒂等品種,全程應用水肥一體化、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配套進口的機械設備,集成實現全程智能機械化耕、種、管、收作業等標準化高效綜合配套技術,實現節地、節藥、節肥、節水、省工、增產的目標。
近年來,我省堅持向科技要質量、效益,持續不斷強化品種更新、技術集成,希森6號、冀張薯12號、隴薯7號、隴薯15號等馬鈴薯新品種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以脫毒種薯、立式深旋耕、黑膜起壟覆蓋、增施有機肥、綠色防控等為核心的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在主產區大面積推廣,在新品種及新技術的加持下,我省旱作區、山丹、民樂馬鈴薯實現節肥30%、節水40%,單產水平平均超過3噸。
龍頭挑大梁 護航豐產
“為了助力農民糧食穩產增收,合作社與石泉、鳳翔等鄉鎮的1250戶農戶簽訂訂單合同,投放馬鈴薯原種625噸,以高于市場價格收購農戶馬鈴薯1600噸,保障了小農戶的溢價收益。組建了農機服務隊,以每畝低于市場10元的價格,常年為1000多戶農戶提供深松旋耕、播種打藥、收割采挖等累計作業面積11500畝。”定西瑞源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巧花在會上發言說。
定西瑞源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以大帶小,以強帶弱”的抱團發展模式,把“弱、小、散”的8家合作社和1個家庭農場聯合起來,抱團發展,組建了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將土地流轉、基地種植、訂單收購、農資代購、技術培訓、信息咨詢、貯藏銷售等納入服務范圍,為農民“一站式”服務。
近年來,我省持續加大對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為農民秋糧保駕護航。目前,全省已培育壯大馬鈴薯企業96家,從事馬鈴薯產業各環節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455家,均已達到“有種植基地、有良種供給、有農業機械、有產銷訂單、有儲藏或加工場地”的“五有”標準。我省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企業+聯合社+合作社+農戶+基地”等聯農帶農模式,初步實現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構建了穩定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為糧食豐收增產保駕護航。
部門協作 打響秋糧保衛戰
今年6月以來,全省降水總體偏少、氣溫偏高,河西部分地區發生旱情。省農業農村廳要求各地堅決打好農業防災減災“主動仗”,及時落實各項防控和增產措施,確保秋糧豐收到手,顆粒歸倉。
“會寧縣充分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引洮工程,今年新發展節水滴灌面積10.62萬畝,全縣保灌面積達到39.23萬畝,秋糧生產達到29.42萬畝。普遍完成澆水5次,不受旱災影響。”會寧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齊向輝說。
永昌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張廷龍介紹,今年6月份以來,永昌縣遭受近30年以來干旱程度最重、涉及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程度最大的嚴重旱情,作物受災嚴重。旱情發生后,全縣市縣財政下撥500萬元救災資金,籌備農藥52.58噸,無人機60架,植保服務公司12家,對8個鄉鎮、16.07萬畝玉米、馬鈴薯受災地塊全覆蓋免費進行抗旱救災飛防作業。抽調60名農技人員分片包抓,調配178臺農業機械全力搶收,轉化27個駐村工作隊為抗旱減災先鋒隊,積極動員廣大干部、經營主體主動投入戰斗,確保農作物能收盡收,有效減少災情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