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抓手和基礎支撐。甘肅省的農業機械化必然不是一件易事,必須滿足糧食生產和特色優勢產業的多樣性需求。
近年來,甘肅省聚焦農業機械化發展短板環節和薄弱領域,研產推用協同推進,精準發力,加快推動農機裝備轉型升級,農業機械化取得長足進步。2022年,甘肅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5%,雖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個百分點,但與“十二五”期末比,已提高16.6個百分點。小麥、玉米、馬鈴薯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0.04%、75.86%和64.987%,分別比“十二五”期末提高9.64個、28.96個和28.78個百分點。丘陵山區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1.2%,比“十二五”期末提高21個百分點。
調研摸底形成目錄,以需求側牽引農機補短板
河西走廊及平原地區機械化發展較快,丘陵山區農機下地難、作業難;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水平較高,菜果薯藥等優勢特色作物、畜牧養殖、農產品初加工和設施農業等領域機械化水平較低,甘肅省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
列出短板清單,才能有的放矢。甘肅省農業農村部門會同工信部門開展全省農機裝備需求調研摸底,建立農機生產企業名錄,制定《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裝備薄弱環節目錄》《丘陵山區機械化生產技術裝備需求目錄》,匯總急需農機裝備12大類95小類,分區域分產業分作物分環節梳理問題短板,找準主攻方向,統籌各方力量,推進研發攻關,以需求側牽引農機補短板。
摸清需求之后,主體還得有研發動力。
甘肅省丘陵山區面積占耕地面積76%以上,約70%的糧食作物種植在丘陵山區,但丘陵山區機械因為研發成本高、市場容量小、經濟性差,出現大企業不愿干、小企業無力做的情況。
針對這一情況,甘肅省加大政策扶持引導,通過為企業提供項目資金的方式,解決靠市場手段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支持企業、院校等率先研發丘陵山區農機裝備。通過創新研發、現場演示,讓企業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讓更多企業加入研發隊伍中。”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管理處處長劉文武表示。
在政策的激勵下,一臺臺新樣機被研制出來,并在具體產業中得到應用。
搭建“一中心六基地”研發平臺,多部門一體化推進
具體如何研發?
對于甘肅省而言,搭建研發創新平臺無疑是重要法寶。2022年,甘肅省初步搭建了全省農機裝備研發創新平臺“一中心六基地”,由甘肅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牽頭,協同省內6家農機骨干企業開展研發。
“學院與企業簽訂研制合作協議,為每個企業提供辦公場所、電腦設備,發揮學校研發技術力量和智能化加工設備優勢,共同開展新產品樣機試制,待樣機性能基本滿足生產需求后,由企業進行小批量生產、熟化定型和示范推廣。”甘肅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趙武云說道。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不定期組織“一中心六基地”單位召開技術交流研討會,強化企業、高校、推廣部門間合作,研討當年研發哪些機具,分批次、分步驟開展協同創新。
中藥材是甘肅省的一大特色產業,但中藥材移栽機、收獲機是產業發展短板。作為6家農機骨干企業之一,定西市三牛農機制造有限公司去年申報國家農機裝備補短板項目時,與甘肅農業大學、省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密切合作,發揮科研推廣部門技術力量,共同編寫項目材料,彌補了農機企業會干不會寫、材料寫得不專業不深入的不足。該公司成功承擔了根莖類中藥材移栽機與收獲機研制的農業農村部農機裝備補短板項目。
“學校通過計算機仿真軟件,對中藥材農機運動軌跡和特性進行仿真模擬演練,可使農機研發需求少走‘彎路’,降低研發成本,企業負責農機制造、推廣應用。”趙武云表示。
甘肅省省級層面持續支持“一中心六基地”單位補短板項目,安排研發資金850萬元。甘肅省將農機裝備研發納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成立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機械化專家團隊,建立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每個站領導包抓一個產業、制定一套方案、組建一支專家團隊、配套一個項目、召開一個研討會的“五個一”工作機制,每年安排資金400萬元作為保障。
平臺聚集了各方技術和人才優勢,機具性能提升了,產品產量也提升了。
張軍勝是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北寨鎮張家堡村村民,今年4月,他用新研制的2BY-6型黨參露頭覆膜栽培聯合種植機完成3畝黨參種植。這款機械是由定西市三牛農機制造有限公司、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農業機械化推廣總站合作研發完成。
“該機具可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投苗、覆膜、覆土等工序,種苗深淺、行距和株距均可調節。機械種植較傳統人工種植,株、行距分布均勻,種植深度一致,效率是人工種植2.08倍,每畝節約成本200元。“張軍勝說。
目前,甘肅省組織研制的制種玉米去雄機、低損收獲機,中藥材露頭移栽機、當歸種植機,馬鈴薯切塊機、膜上播種機、小型電動牽引平臺等實現新突破,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產權的科技成果,部分機具已投入小批量生產。
注重成果轉化,加快推廣應用
定西市三牛農機制造有限公司研發的中藥材移栽機、收獲機樣機在各縣布點開展試驗熟化,每年作業期后,由全省中藥材機械化首席專家張陸海召集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人員,在企業召開技術研討會,對樣機使用情況進行交流討論,提出改進完善意見建議,再由企業完善樣機,有效縮短研發熟化周期。
近年來,甘肅省遴選了一批高效實用農機裝備熟化應用基地和實施主體,省市縣農機推廣部門協同發力,開展多區域布點、多環境試驗、多主體驗證,推進新機具新成果的快速熟化和轉化。
甘肅省馬鈴薯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二位,但馬鈴薯大多生長在丘陵山區,開展馬鈴薯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是甘肅省的重點任務。
甘肅省持續為定西市安定區、渭源縣,白銀市會寧縣等馬鈴薯主產縣區農機部門安排資金510萬元,開展全程機械化集成示范,打造馬鈴薯機械化不同應用場景,舉辦現場演示觀摩與培訓活動,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趙武云帶領的甘肅農業大學團隊研發了馬鈴薯剎秧殘膜回收一體機,為丘陵山區馬鈴薯聯合收獲提供了良好的作業機械。
“過去,馬鈴薯收獲需先剎秧,但地膜還在,收獲難度較大,現在剎秧、殘膜回收可以同時進行,大大節省作業環節。”趙武云說。
團隊還研制出小型履帶自走式馬鈴薯聯合收獲機。以往,馬鈴薯收獲時,后面要跟著10多個人撿馬鈴薯,費人力、成本高,如今收割時就可將馬鈴薯傳送到袋子里。再過幾個月,定西馬鈴薯收獲時,這款機械就能派上用場。
農機購置補貼“應補盡補”。近年來,甘肅省補貼特色產業適用機具1.5萬多臺,每年安排省級農機抓點示范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支持省市縣農機推廣系統開展農機裝備技術集成示范、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裝備試驗驗證、新機具新裝備觀摩演示等活動,累計引進示范新機具4000多臺(套),多層級、多產業、多環節舉辦機具現場演示會586場次,宣傳培訓9.5萬人次,初步建立了農機裝備研發試驗、改進熟化、推廣應用的多部門全鏈條協同推進機制。
培育壯大農機服務主體。目前,甘肅省各類新型農機服務主體成為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應用的主力軍,適度規模經營的“推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