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綠,沙灘細軟,幾只江豚時而騰出水面、時而翻滾跳躍……5月初,網友陳學源拍攝于長江馬鞍山段江心洲的一段視頻沖上同城熱搜。“有江豚,我要去”“江豚終于回來了”……近萬點贊,數千評論,處處透著馬鞍山人民對“微笑天使”的珍愛。
自2019年7月在全國率先實現長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以來,馬鞍山市思想不松、標準不降、力度不減,持續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四清四無”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各項政策措施,不斷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確保長江十年禁漁一抓到底、取得實效。
而今,長江馬鞍山段漁業資源恢復明顯,魚類物種、規模、資源密度回升顯著,江豚等稀有水生動物頻現馬鞍山江段,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退捕漁民“四有一暢”工作經驗、長江禁捕執法規范化體系建設等在全國推廣,執法工作連續3年全省考核第一,一幅“水清魚肥人亦歡”的和諧畫卷正在長江馬鞍山段徐徐展開。
十年禁漁扛起責任走在前
“小時候,每次出船都有幾十斤、上百斤的漁獲。但后來,很多魚都看不到了,打漁也越來越難,有時甚至一無所獲。”50歲的張周華從小在長江邊長大,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
2019年5月,馬鞍山在全國率先打響長江禁漁戰役,他上交了漁具、漁船,成為了薛家洼區域最早一批主動上交漁船的漁民。“為了子孫,想得通也放得下。”張周華說。如今,他更是成了一名“護漁員”,每天巡護著薛家洼生態園到采石風景區3公里左右的江面、江堤,忙得團團轉。
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哺育著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余種,特有魚類180余種。然而在數十年來的酷漁濫捕、竭澤而漁之下,長江刀魚、中華絨螯蟹等漁業資源接近枯竭,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產卵量從1200億尾降至10億尾,生物完整性指數甚至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要想還人們一個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命長江,改變,已經刻不容緩。2019年,馬鞍山市主動扛起政治責任,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于5月1日正式打響長江禁漁戰役。
馬鞍山市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長江禁捕退捕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統籌調度,并在縱向上建立市縣鎮村四級禁捕退捕工作體系,在橫向上建立健全農業農村、公安、市場監管、海事、人社等多部門協同作戰機制,同下長江禁漁“一盤棋”。
在摸清漁民和漁船底數基礎上,馬鞍山市反復會商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先后出臺《馬鞍山市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方案》《馬鞍山市漁民退捕轉產實施方案》等,讓禁漁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周通報月調度”、包保聯系指導和明察暗訪等工作機制,將長江禁捕退捕納入政府績效目標、河湖長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等考核范圍,全面擰緊工作“責任閥”。
薛家洼,作為“首戰之地”,匯聚了57戶來自馬鞍山市各區縣漁民,停泊了各類漁船223艘,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對此,市領導親自上船和漁民對話,了解訴求、釋疑解惑;各縣區一把手工程包保,成立專班、定期調度;方案科學到位,流程規范公正,政策統一標準,執法嚴密嚴控,一一化解漁民的顧慮和矛盾。
到了2019年5月26日,薛家洼所有漁民全部簽字上岸。隨后,長江干流、支流退捕工作也連戰連捷,順利完成。不到三個月,馬鞍山市5651艘退捕漁船全部回收拆解,所有漁具也一并回收并全部銷毀,馬鞍山市在全國率先實現長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任務,比全國時間表提早了一年半。
漁民上岸穩定致富有門路
靠水吃水,世代“出沒風波里”以打漁為生的漁民,舍船上岸后又該干些什么?
“兜兜轉轉,這輩子還是離不開水。”在當涂縣苦菜圩“捕轉養”基地,由上岸漁民轉為養魚人,韓保林劃著小舟,亦是自在。2021年,跟隨其他退捕漁民來到這個基地,看到供電、供水、自動投喂等設施一應俱全,馬路通到塘口,還有專門的技術人員指導,韓保林果斷承包200畝水面,養起了螃蟹、龍蝦、鱸魚等。
“大家一起規模養殖、相互取經、共學技術、共拓銷路,比‘單打獨斗’可強多了。”從在姑溪河上圍網養殖,到獨自承包水面養殖,再到入駐“捕轉養”基地,扎根在此兩年多的退捕漁民張新深知基地示范帶動的益處。“如今,基地已經聚集了近20戶退捕漁民,戶均收入近10萬元。”他說。
“捕轉養”,即捕撈業轉為養殖業,是馬鞍山市在安徽省乃至全國獨具特色的扶持政策,更是馬鞍山市在退捕漁民轉產就業方面的有效探索。“漁民親水愛水,發展‘捕轉養’等涉漁產業,既不用離開水,還可以發揮所長、實現就業創業。”馬鞍山市農業農村局水產辦主任石小平說。
為鼓勵退捕漁民抱團集中養殖,馬鞍山市還通過政府引導、政策獎補等措施,依托水產養殖龍頭企業,實施“公司(合作社)+基地+退捕漁民”經營模式,加大基礎配套、資金獎補、技術支撐等力度,發展壯大“捕轉養”水產養殖基地。2021年,全市實施“捕轉養”項目總面積26213畝,建立300畝以上連片規模基地9個,405戶1202名退捕漁民得到了資金補貼、技術幫扶和養殖保險,有效解決大齡且文化程度低、技能單一的就業難問題。
三年歲月,轉瞬即逝,“三姑娘”陳蘭香開起了勞務服務公司,帶領9戶漁民“抱團致富”;太白鎮退捕漁民谷飛飛的奶茶店經營得是風生水起;韓晶翠承包了超市攤位專門賣起了水產……馬鞍山市創新建立“1+2”幫聯機制,安排技術人員結對幫扶,推進精準幫聯和全過程服務,通過開展技能培訓、組織專場招聘、開發設置公益性崗位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分類施策、精準推介,實現退捕漁民從“有生計”到“能致富”的轉變。
“老了能領養老金,繳費政府有補貼。”年過六旬的上岸漁民程友清同樣沒有后顧之憂。馬鞍山市出臺《馬鞍山市退捕漁民安置保障政策實施細則》,依法明確規范漁船拆解補償、轉產漁民社會保障、住房保障、醫療保障等各種保障政策及各類補貼,健全退捕漁民安置保障政策體系,實現了退捕漁民有社保、有房住、有學上、有工作、心情舒暢。
建章立制法治護航謀長效
長江禁漁需要雷霆萬鈞之勢,更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堅持。
每日清晨,迎著太陽,馬鞍山市漁業行政執法支隊隊員們登上執法艇,開始每天覆蓋150多平方公里水域、長達3小時的例行巡航。禁漁區域有沒有捕撈船只、捕撈網具,有沒有一人多桿多鉤垂釣行為,都是巡查中要注意觀察的事項。
在漁政執法基地,執法隊員伍宏敏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屏幕。只見大屏幕上,整個長江馬鞍山段水域通過設在沿線的雷達、高清監控盡收眼底。布點的4個雷達、35個高清監控、2架無人機24小時作業,“AI+視頻”“大數據應用+物聯網技術”等手段輪番上陣,“即使在晚上,探頭對人等熱點有感應,一樣看得清楚。”伍宏敏說。
與此同時,一場“馬上護魚”打擊長江非法捕撈交叉互查行動在含山、和縣進行。超市、飯店、農貿市場成為檢查重點,所有出現“河鮮”“野生”這樣的宣傳、銷售行為都不被允許。
近年來,馬鞍山市堅持用法治力量護航長江流域生態安全,重點構建“人防+技防”“專業隊伍+社會共治”“水上巡查+岸上整治”“聯合執法+交流共建”等“四個結合”禁漁機制,實現立體式、全方位執法監管,讓非法捕撈無所遁形。
馬鞍山市緊抓農業綜合執法改革契機,加強改革建隊、業務興隊、科技強隊等機制建設,實施“六大練兵”和法律素養提升、體能拓展、技術攻關應用等十大行動,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規范農業行政執法處理流程,不斷推進長江禁捕執法規范化體系建設,提升行政執法效能。同時,積極吸納退捕漁民、垂釣愛好者等加入到護漁志愿者隊伍,設立公益性崗位,實行縣鄉村三級網格化管理,對19個鄉鎮、417多公里岸線進行常態化監管;與南京市、蕪湖市簽訂共建共管協議,開展長江大保護聯合執法,推進跨界交叉巡、鎮村融合巡、視頻網上巡……一張監管的“天羅地網”在馬鞍山全面鋪開。
嚴格打擊非法捕撈,不僅體現在嚴防死守上,更落實在依法懲處上。馬鞍山市建立起漁政執法機構與水上公安、禁漁區派出所建立健全聯合執法機制,形成20分鐘內快速反應、1小時內聯合出警模式。馬鞍山市還出臺禁漁領域“兩法銜接(即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證據標準、程序規則和案件移送機制,建立長江生態法庭和駐長江檢察室,實現漁政執法與法院審判、檢察監督的有效銜接;創新采取替代性修復判決方式,責令環境損害人以向長江指定水域補充魚苗增殖放流的形式,開啟長江生態保護新模式。
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閑。長江禁漁,久久為功。下一步,馬鞍山市將持續鞏固提升長江禁捕退捕成果,建立健全禁漁管控、打擊非法捕撈、查處非法經營行動等長效管控機制,守護一江碧水,履行“十年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