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滿鮮紅草莓的攤位在路邊一字排開,攤主們則站在一旁等待顧客。這是不久前北京市順義區沿河村的街邊景象,每到草莓上市季,這里的草莓種植戶都會在街邊支起攤位,售賣當日采摘的新鮮草莓。
走進其中一座大棚,草莓整整齊齊地生長在地壟間的黑色地膜之上。大大小小的草莓紅白相間,簇擁著點綴在茂密的綠葉之間。今年是任玉梅一家從事草莓種植的第10年。他們以家庭為單位,承包了12個大棚,共種植近12畝草莓,有奶油、紅顏和雪兔3個品種。據任玉梅介紹,草莓通常在7月開始育苗,經過近6個月的精心培育,第一批草莓在12月成熟上市,一直到次年的5月底最后一批草莓成熟,整年的草莓種植才算“落下帷幕”。每個大棚每年需要投入3.5萬元的資金,用于場地租賃、材料購買、育秧施肥和雇傭短期工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任玉梅一家承包的12個草莓大棚每年能夠帶來約24萬元的凈收入,但近兩年,他們的收入有所下降。
“種草莓很辛苦,忙的時候一天有18個小時都要在濕熱的大棚里彎腰勞動,這種強度一般人堅持不住。特別是七八月,天氣熱、強度高,很多短期工工作一兩天就熱得受不了了。”任玉梅說道,“我們種草莓的經常打趣自己,除了沒人疼,身上哪兒都疼。今年北京市政府給我們每年每畝補貼1400元,雖然這些錢和種植投入的資金相比并不多,但對我們的草莓事業也是一種鼓勵,感謝政府在疫情之下為我們排憂解難。”
雖然種植不易,但是任玉梅和丈夫也依靠著小小的草莓供養一雙兒女。他們的女兒已經上了大學,就讀師范院校,兒子在上初二。兩個孩子都會在寒暑假回歸田間地頭,幫著家里人一起忙活草莓事業,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任玉梅的女兒招呼著駐足的顧客:“嘗一個,嘗一個,我們的草莓不只是甜。”一口咬下去,待微微的酸味散去后,留在唇齒之間的便是那一抹甘甜的草莓清香。而更多京郊草莓種植戶的生活,也如同這甘甜的草莓一樣,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