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中人對馬鈴薯有著特殊的情感。馬鈴薯幫助隴中人民解決了溫飽,戰勝了貧窮,實現了小康。馬鈴薯見證了隴中人民艱苦奮斗、改造山河的過去,又承載著他們產業振興的希冀。
在這片熱土上,馬鈴薯經過自給自足、產業培育、快速發展、全面提升以及轉型升級等發展階段。到如今,定西已實現由“中國馬鈴薯之鄉”到“中國薯都”的跨越式轉變。
育良種 提品質
種子是農業生產種植環節中最關鍵的生產資料,也是農作物生長收獲的基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經過多年的發展,定西市已形成全國領先的脫毒苗、原原種、原種、一級種的脫毒種薯繁育體系,是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
以前,群眾種植馬鈴薯的方法很簡單,把上年留下的馬鈴薯切幾塊,種到田里就好。“那時我們一畝地最多1000斤的收成。”安定區內官營鎮米糧村薯農梁興山說,有時候過年過節走親串友時,誰家有好一點的馬鈴薯就互相贈送一些。
現在不同以往,隨著馬鈴薯產業的逐漸壯大,人們意識到種薯的重要性。
“如今我會時常聯系區種子站的技術人員,問有沒有新品種,種下去試試看。”2017年開始,梁興山流轉1000畝地大規模種植馬鈴薯,“目前青薯9號種得最多,產量高,正常年景下每畝基本能收8000斤馬鈴薯。我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馬鈴薯,好的種薯品質直接關系到收入。”
如今,定西市共有種薯生產企業30家,年產原原種12億粒。脫毒種薯不僅銷往內蒙古、四川、云南等省區,還出口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國。
巧種植 重技術
位于安定區香泉鎮陳家屲村的定西馬鈴薯研究所中,連棟溫室內生機勃勃,綠意融融,一株株薯苗像小士兵一樣整齊有序地挺立于苗床之上。掀起苗床圍簾一角,馬鈴薯根須歷歷可數、根根分明,等待著營養液的噴灑。
據定西馬鈴薯研究所負責人李進福介紹,這屬于霧培方式,每天都會在固定時間將營養液噴于根部。霧培法有助于杜絕土傳病害,使原原種的產量和質量得到極大提高。
離地苗床、椰糠基質、霧培法等國際領先的栽培技術皆被定西馬鈴薯研究所應用于生產中。
今年安定區的降雨量少于往年,但在魯家溝鎮太平村千畝馬鈴薯種薯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基地中,馬鈴薯長勢良好。這主要得益于水肥一體化技術,“土壤墑情自動監測+智能決策+精準水肥管理+終端智能控制”的模式,可以比普通種植方式節地10%,增效20%。
除了利用新技術,定西薯農也在向有機化種植方向邁進。在定西瑞源農產品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張巧花于2020年在石泉鄉呂坪村種植了500畝有機馬鈴薯。
“有機馬鈴薯全程可追溯,地里有10來個攝像頭,種植過程中全部使用農家肥,對付害蟲用粘蟲板。”張巧花說,有機化種植前期投入大,產量相對較低,但售價高,一斤能賣到10元左右。
如今,定西市不斷優化種植布局,全市形成洮、渭、漳河流域河谷川水區優質菜用型和加工專用薯、南部高寒陰濕區優質菜用型及脫毒種薯、北部干旱半干旱區高淀粉型和優質菜用型三個特色鮮明的區域化布局生產基地。
延產鏈 增價值
如今的定西,著力實施強鏈、補鏈、延鏈工程,注重推動馬鈴薯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提高馬鈴薯附加值和增加薯農收入。目前,全市已建成萬噸以上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32家,加工能力達86萬噸,加工制品主要有全粉、變性淀粉、膨化食品、主食產品等。
在定西瑞源農產品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張巧花的線下體驗店內,馬鈴薯寬粉、馬鈴薯餅干、馬鈴薯醋等馬鈴薯加工制品種類多樣、琳瑯滿目。
張巧花算了一筆賬,6斤馬鈴薯可產一斤寬粉,一斤粉售8元左右,除去加工費,這6斤馬鈴薯能增值3.5元左右。為了讓產品更有影響力,張巧花申請注冊了“巧花家庭農場”商標,其產品銷往北京、四川、山東等地。
“今年我們合作社在鳳翔鎮南二十鋪村建了儲存量為1200噸的儲藏庫和900噸的冷庫,明年我們要發展設施農業,擴建40個大棚,試著加工一下粉條。”張巧花盤算著下一步的打算,憧憬著未來。
待明年豐收,又是薯香飄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