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節、油菜花節、杏花節、桃花節、洋芋花節……近年來,海東以各種花卉為主題的旅游節紛至沓來,令人眼花繚亂。在不知不覺的幾年里,到海東看花已經成為時尚,“花海經濟”逐漸成為海東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業態。
近年來,海東市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因地制宜發展花海經濟,開發鄉村旅游,將“花海經濟”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一種新業態,充分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發展農業生產型、投資開發型、閑置利用型花海經濟,促進觀光農業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路徑、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實現“一花多贏”的發展效應。
以花為媒擦亮鄉村旅游名片
寬闊平坦的村級廣場,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青瓦白墻的屋舍,花海景區內,一片片花海滿眼醉人,一縷縷清香撲面而來……7月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白莊鎮乙日亥村宛若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集休閑體驗、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生態園吸引四里八鄉的游客紛至沓來。
白莊鎮乙日亥村被譽為循化縣進入甘南藏區的門戶,這里是連接藏區的茶馬古道,也是唐朝塔城遺址的坐落地。“乙日亥”在藏語中是美麗的意思,而在撒拉語中又是遙遠的意思。正因為這個美麗而遙遠,使得乙日亥村保持了一個相對原生態的自然景觀。
幾年前,乙日亥村還是一個十分落后的貧困山村,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群眾觀念守舊,導致大多數老百姓還徘徊在貧困邊緣。
“得益于好的風景和生態,我們如今捧上了旅游的‘金飯碗’,村民的錢包慢慢鼓起來了。”乙日亥村黨支部書記自豪地對記者說,在實施精準扶貧中,乙日亥村將鄉村旅游作為主打產業,在村口處流轉土地80畝,打造花海基地,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得到了循化縣委縣政府及廣大游客的普遍認同。
近年來,海東市為擦亮鄉村旅游名片,充分挖掘景區優勢,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提升工程和旅游扶貧等項目,著力改善人居環境,發展旅游產業。
樂都區碾伯鎮下寨村利用原有的梨園,圍繞生態旅游做文章,成功舉辦梨花節、農家樂廚藝大賽和樂都果蔬采摘等活動,擴大梨園知名度,宣傳河湟餐飲文化和發展蔬菜基地,構建起了集景觀、餐飲及農副產品加工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經濟產業鏈。峰堆鄉上一村積極探索“旅游+農業生態”模式,以特色產業為引領,加快馬鈴薯種植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業的融合。峰堆鄉上一村連續成功舉辦兩屆“海東市洋芋花海藝術節”,打響了“多彩峰堆、富硒洋芋”的品牌。高廟鎮卯寨溝新莊村以村集體產業為依托,通過村集體全部流轉回收土地發展旅游業,規整村莊布局,打造卯寨花田190畝,綠化荒山3600畝,與周邊鎮村形成了“春有花田、夏有美景、秋有果實、冬有文化”的生態特色產業效應。
海東市充分發揮河湟文化核心區和旅游資源富集的優勢,積極推動鄉村旅游快速發展,把鄉村旅游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加以培育扶持,通過有序引導和政策支持,鄉村旅游已成為全市生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借花造勢繪就全域旅游畫卷
為打造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點,海東把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集休閑農居、花卉觀賞、農耕文化體驗、水果采摘、觀光旅游為一體的農旅融合發展道路。
卯寨溝新莊村立足田園風光、生態宜居、鄉村旅游的發展定位,聯合鄰村扎門村和老莊村共同發展,建立卯寨景區,構建“黨總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景區運營管理模式,成功打造“紅色教育、徒步登山、網紅旅游、詩意花田、農耕體驗、彩陶小徑、河湟游玩、民俗體驗、現代種植”10個微型產業鏈條,建成宜居、宜學、宜游、宜產的“田園綜合體”。
前來游玩的李先生告訴記者,這個景區有著濃濃的田園氣息,是一處恬靜休閑的好去處,全家人非常喜歡。
樂都區市民袁靜說:“這里空氣清新,景色宜人,還能體驗到農家美食,對于我們本地人來說是莫大的福利啊!”
為了吸引更多游客,海東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積極探索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發展模式,將樂都梨花節、卯寨花海、洋芋花海節等活動逐步推向市場,持續打響鄉村生態旅游品牌,激活鄉村生態經濟,開辟農村致富路徑,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下寨梨花節已成功舉辦四屆,累計游客接待量達到60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共計1000多萬元,帶動農戶年增收600多萬元。峰堆鄉成功舉辦的兩屆洋芋花海藝術節累計吸引游客12.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達772萬元。
同時,積極發揮旅游業吸納就業的作用,通過農業采摘園、農家樂餐館、鄉村民宿等對就業者在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彈性較大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項目,就近吸納本地一些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村婦女、中老年閑置勞動力等就業困難群體,進一步發揮促就業、保民生的重要作用。卯寨景區吸納本村和周邊村的剩余勞動力800余名,每月每人實現經濟收入3000元左右。
“這幾年我們接連舉行梨花節、洋芋花海藝術節等活動名氣越來越大,來這兒休閑旅游、賞花品果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樂都區旅游部門負責同志介紹說。
如今,海東“花海經濟”直接催生了“田園觀光游”“觀光采摘游”“民族民俗游”等多種鄉村旅游形式,帶動了1019家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年接待游客3936.8萬人次,營業收入3.35億元,休閑觀光農業從業人數達21225人次,實現就業人數17732人,有效帶動了特色種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等“農業+旅游”產業的發展。
依花增收開辟農村致富路徑
花海經濟,是傳統種植業與鄉村旅游的一次相逢,不僅讓傳統種植業的價值大大提升,在吃和用的基礎上增加了賞的功能,為鄉村旅游增添了更為鮮活的內容,拓寬了農民增收的路徑。
油菜籽、洋芋和果樹是海東的傳統農業產業,其中,油菜籽、洋芋的種植面積分別達到75.8萬畝和81.7萬畝,果蔬栽植面積達到9.39萬畝,油菜花、洋芋花、果花“三朵花”為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同時,也吸引眾多城市居民前來賞花觀光、休閑娛樂。
市委市政府基于這一鄉村旅游的優勢資源,迎合市場需求,引導市民消費,把鄉村旅游作為一項富民產業來抓,打造了互助土族自治縣北山油菜花、樂都區下寨梨花、樂都區峰堆洋芋花、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下川口桃花、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杏花等農作物花海品牌,豐富拓展了“田園觀光游”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2020年,農業觀光游人數突破500萬人次,總收入達到2.5億元以上,營造了“自然風光好,鄉土氣息濃”的鄉村觀光農業文化氛圍。
同時,海東統籌推進投資開發型花海經濟。結合省市級鄉村振興示范試點村建設,統籌安排項目資金0.47億元,整合各類資金2.1億元,吸納社會資本0.7億元,成功建設了樂都區高廟鎮新莊村卯寨、民和縣西溝鄉南垣牡丹園、民和縣古鄯鎮山莊村七里寺花海、互助縣東和鄉麻吉村油嘴灣花海、互助縣威遠鎮卓扎灘村、化隆縣扎巴鎮本康溝村、化隆縣群科鎮安達其哈村等集民俗文化、觀光采摘、生態休閑、花海體驗、產品加工于一體的觀光農業示范基地,各示范村因地制宜,彰顯特色,在嚴格控制占用耕地的基礎上,發展規模小而觀賞效果強的花海經濟,輻射帶動周邊農民1150人就業,年人均收入1.84萬元,年累計接待游客170萬人次,實現景區門票、農家樂餐飲、特色小吃、農副產品銷售等綜合收入5000余萬元,年平均積累村集體經濟50萬元以上。
“花海經濟”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引擎”。
“很多人在閑暇時光都喜歡找個花香四溢的地方享受生活,每年花開、果品上市季節,前來休閑觀光的外地游客絡繹不絕,贊嘆之情溢于言表。”海東市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從最早的蔬菜種植,到如今依托花海經濟,融入文化、旅游等元素打造休閑度假地,一二三產聯動,全產業鏈發展的模式效益在海東日益顯現,真正做到“綠了山坡、富了農民”。
花海經濟是一個潛力深厚的朝陽產業。如今,田園景觀、特色產業、農耕文化、鄉風民俗等鄉村特有資源成為鄉村旅游提質升級的寶貴資源和創意來源。
下一步,海東市將花海經濟與美麗鄉村、特色小鎮、旅游休閑、度假項目相結合,加強頂層設計,統一規劃,使海東花海資源串點成線,形成整體優勢,提高鄉村觀光農業的知名度。同時,深入挖掘各景區的文化內涵及主題特色,依托花海資源發展餐飲、親子、住宿及花卉產品的深加工品,打造產業品牌,提高花海經濟效益。依托當地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設置手工藝、民俗及農事體驗活動,科學開發花卉特色旅游商品,深入挖掘農家美食、休閑垂釣、農事體驗等休閑產品,完善旅游度假配套設施的規劃設計,選擇合適的花卉品種和旅游項目組合,充分體現生態及文化特色,加快補齊花海景區基礎設施方面的短板,完善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配套,發展民宿產業,讓游客安心“住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