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AV免费,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日韩~欧美一中文字幕

中文English
中國農業農村信息網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全國信息聯播

彭水:生態農業奏響“致富曲” 全面消除“空殼村”

日期:2019-09-12 10:37 作者: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字號: 【字號: 打印本頁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12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楊元忠 通訊員 李亞軍 陳乾敏)昨(11)日,筆者了解到,近年來,重慶市彭水縣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堅持發揮農業助農增收作用,以著力解決“不愁吃、不愁穿”問題為底線目標,圍繞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產業振興為高線目標,大力發展紅薯、烤煙、畜禽養殖及中藥材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其中,前胡種植成為全國單品種植最大縣,把生態農業作為生態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推進生態農業接二連三實現提質增效,完善生態農業、扶貧產業與貧困群眾利益聯結機制,全面消除“空殼村”。

  同時,彭水縣全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基本實現農業化學投入品減量化、農業生產過程清潔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產業發展模式生態化目標,全面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使農民更加富裕、鄉村更加生態宜居。

  轉變方式 

  “變”出農業新天地 

  筆者來到鹿鳴鄉焦家壩村,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蔬菜地映入眼簾。望著滿眼新綠,很難想象,曾經的焦家壩村面臨著“人走地荒”的窘境。 

  “上個世紀末,隨著打工浪潮的興起,焦家壩村的村民也紛紛動了外出打工的心思。”焦家壩駐村第一書記冉顯東說,“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

  勞動力的減少,讓焦家壩村的片片耕地雜草叢生;撂荒地的增多,讓“靠天吃飯,靠地為生”的村民們生活水平難以提升。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村支兩委一直在探索。直到今年初,焦家壩村成立了貓坪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帶頭流轉村民閑置土地200畝,發展黃瓜、茄子、南瓜等生態蔬菜。 

  “焦家壩村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生態蔬菜,公司將村民的閑置土地流轉過來,一畝地一年給村民200元的流轉費,并鼓勵村民到基地務工。”冉顯東說,“土地流轉費和務工費,緊密了產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

  新的農業發展方式,吸引了不少在外務工的農民回到家鄉,既盤活了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也促進了農民他們增收。

  原本在外務工的4組建卡貧困戶張友琴就回到了家鄉,成了基地的工人之一。她的丈夫因病去世,兩個孩子還在上學,家里的經濟負擔重。

  “以前在外務工,賺得雖然比現在多一點,但是照顧不到孩子。”張友琴說,“每天80元的工資,還包午飯,安逸!”提起這份家門口的工作,張友琴笑得合不攏嘴,“現在是真正賺錢顧家兩不誤。”

  據介紹,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焦家壩村的生態蔬菜種植帶動全村200多戶農戶增收,其中建卡貧困戶有37戶。這是彭水轉變農業方式,做“活”農業新文章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彭水大力支持貧困地區發展有資源優勢的特色產業,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種好“搖錢樹”,打好綠色生態牌、鄉村特色牌、民族民俗牌,促進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積極推進貧困地區農業園區建設,引領產業綠色、持續、高效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同時,還加強貧困地區農業品牌建設,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優質特色農產品,支持創建區域品牌。引導貧困農戶參與產業發展,大力推行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資產收益分配等帶動扶貧模式,進一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農戶脫貧致富。

  農旅融合 

  “融”出發展新篇章 

  近年來,為加快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彭水大力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深入推進特色旅游鄉鎮、特色旅游村建設試點,大力發展集觀光、游覽、品嘗、采摘、休閑、度假于一體的“農旅融合”新業態,把發展生態旅游與振興鄉村結合起來,把田園風光、秀美鄉村變成聚寶盆。

  潤溪鄉白果坪村便是其中受益之一。白果坪村,一個1500畝的翠冠梨基地,一個占地60畝的食用菌基地,一個“摩圍小隱”民宿,集生態采摘、觀光農業、特色民宿為一體,成了鄉村旅游的好去處。 

  白果坪村駐村第一書記龍海兵算了一筆賬:經過科學投入和精心管理,翠冠梨每畝收入可達3000-5000元,預計農戶人均新增收入1500元,惠及全村323戶1427人,其中建卡貧困戶89戶342人。

  僅一個翠冠梨基地,就讓村民走上了脫貧增收之路。而以農旅融合的方式發展,更是放大了其中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白果坪村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資源、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開發有效資源,打造集高山旅游休閑、避暑納涼、生態采摘、觀光農業為一體的生態觀光農業園,加速推進農旅融合,助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農旅融合是近年來彭水探索鄉村經濟發展挖掘的有效路徑。其中鞍子羅家坨、善感周家寨、平安愛情花海、高谷興隆苗寨等,是彭水重點打造的農旅融合示范點,通過農旅融合,將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結合發展,走出了一條讓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據了解,通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彭水推出鄉村旅游精品路線5條,農家樂等經營主體600余家,每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綜合收入約10.2億元。

  村村有產業 

  “產”出致富新路子 

  紹慶街道鎮南村,這里的村民,大多以種植蔬菜為生。“祖祖輩輩都守著家里的一畝三分地,靠天吃飯。”65歲的村民趙朝周說,“以前也種蔬菜,但是沒有技術,沒有銷售渠道,農產品變不成錢。” 

  村民“單打獨斗”靠種植蔬菜謀生,村級組織靠上級撥付的辦公經費維持,鎮南村是個名副其實的“空殼村”。

  但在2018年5月,村里成立了彭水縣聯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旗下建成了聯勝生態農業蔬菜基地,帶領村民“抱團”發展生態蔬菜,以往的窘境終被打破了。

  據介紹,鎮南村種植的蔬菜,由公司出面,與縣城超市等對接, 從“綠色蔬菜”變成了“香餑餑”,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通過發展蔬菜項目,帶動全村農戶278戶946人,其中帶動貧困戶48戶153人,預計農戶均增收2000元。”鎮南村駐村第一書記易濤笑著說,“到目前為止,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到8萬多元。”

  特色生態農業讓曾經的“空殼村”搖身一變成為“實業村”。

  成功“變身”的不止鎮南村。靛水街道大廠壩村也成立了彭水縣春卉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公司旗下的400畝金蕎麥,有效帶動農戶120戶523人增收,其中建卡貧困戶14戶45人;梅子埡鎮合力村成立了春馨農業有限公司,發展中藥材500畝,覆蓋全村106戶420人,其中建卡貧困戶60戶180人…… 

  據了解,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有效消除“空殼村”,彭水指導成立了165個村(社區)集體經濟公司、49個農民合作社。同時,加大村集體經濟扶持力度,采取競爭申報擇優方式為29個村(社區)注入1000萬元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補助資金。

  以村集體公司為引領,全縣的特色生態農業發展得如火如荼。目前,全縣296個村(社區)實現集體收益5.6億元,發展生態農業正成為消除“空殼村”的有力抓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