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AV免费,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日韩~欧美一中文字幕

中文English
中國農業農村信息網

當前位置:首頁 > 互動 > 直播訪談 > 國新辦舉行2022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 > 相關新聞

突破深水區,農村改革激活振興新動能

日期:2022-12-26 14:17 作者:趙宇恒 劉知宜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字號: 打印本頁

  剛剛過去的秋糧收獲季,安徽省當涂縣綠梅水稻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程黎剛不再為收割犯愁了:“1300多畝水稻成方連片,3臺收割機10天就能收完,放在過去田塊細碎的時候,至少得多用一臺,每天得多花四五百元。”這一改變得益于一場圍繞土地的改革,“小田變大田”“差田變良田”,鄉村田野沃土之上,煥發出新的活力。

  這是2022年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的一個剪影。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怎樣處理,集體經濟怎樣才能充分釋放發展潛力,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如何有機銜接?回答這些問題,都離不開“改革”二字。當前,鄉村振興進入全面推進的關鍵階段,農村改革在“深水區”中探索前行,立破并舉,蹄疾步穩,啃下“硬骨頭”,拿下“硬任務”,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強勁動力。  

  土地有了“身份證”,農村產權“活起來”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過去一年,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工作進入關鍵期,土地制度改革持續深入穩妥推進。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村改革的核心與焦點。想要在土地上“做文章”,要在堅持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穩定承包權。首當其沖的是搞清楚農村承包地“屬于誰”。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做的就是給承包地發“身份證”的事,關系著二輪延包工作的順利開展,也是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放活經營權的前提。

  隨著農村承包地科學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土地經營權流轉更加規范有序,全國家庭承包耕地土地經營權流轉總面積不斷增加,受理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持續下降,確權成果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如今,鼠標一點,各村各戶的土地承包信息就能一目了然。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成果信息共享的持續深入,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縣試點穩妥推進打下堅實的基礎。

  確權是為了更好地活權。前不久,北京市順義區木林鎮蔣各莊村的697.76畝土地以每年每畝1860元成交,創下該區通過北京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競價方式的農用土地租賃最高成交價。

  近年來,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市場數量達到1100余個,各地紛紛制定規范化交易制度,農村產權交易更加陽光透明,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時,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與交易平臺一道成長的,是在探索中拓展的市場外沿。天津市農村產權交易所不斷創新交易內容,在主營業務基礎上上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浙江省溫州市農村產權服務中心積極對接外部資源,采取招募合作會員的方式,成功引進拍賣機構、融資擔保公司、律師事務所等;湖北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主動搭建區域市場,在城市圈內實現了系統聯網對接、信息共享……

  新探索風起泉涌,新規范呼之欲出,這讓業內對接下來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規范化建設試點更加充滿期待。  

  集體賬本愈加厚實,村民日子越過越富

  “個人富了不算富,集體富了才算富”。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引領村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承載著農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希望,點燃了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引擎。

  2021年,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約57萬個村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山東省臨邑縣翟家鎮王營村就是其中之一。

  村集體的“家底”厘清了,村里的特色種養合作社辦起來了,如何帶動村民和集體共同富起來?王家營村選擇“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群眾以土地入股、托管的形式加入種植專業合作社,簽訂共同發展合同,保底收入的同時在年底享受分紅;另一方面,村集體通過鄉鎮為民公司,將村集體收益資金投入國有公司運營,通過“為民股份”增收模式,快速持續壯大集體收入,今年預計可實現村集體收入超過50萬元。

  在各地的實踐探索中,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徑越來越清晰。四川省綿陽市為農戶提供生產經營服務,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或辦起來不合算的事情,通過集體流轉、農戶復耕、生產托管等辦法,讓“撂荒地”變“金土地”;山西省新絳縣142個糧食種植村的村集體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由集體經濟組織發揮居間作用,一手牽社會化服務組織,一手牽農戶,村均增收約3萬元;重慶市盤活集體林地、草地、水域、閑置農房等資源,充分激活農村資源要素,為村集體經濟組織增加經營性收入。

  村集體收入保持平穩增長,集體資產總量持續增加的同時,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水平也在不斷提升。河北、山西等地健全集體資產管理制度,開展專項行動,清理農村集體經濟合同、化解村級債務、新增資源資產收費,加強集體資產監督管理,規范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總額達到8.2萬億元,有55.6萬個村實行財務公開,2021年全國縣鄉兩級農業農村部門對41.6萬個單位進行了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審計資金總額達到2.6萬億元。

  從中央到地方,系統謀劃、賡續發力,創新探索、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得以鞏固提升。目前,全國共確認集體成員約9億人,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約97萬個,集體經濟發展路徑越發豐富,農民增收渠道越來越寬廣,鄉村振興畫卷越繪越壯美。  

  先行先試結碩果,蹚出改革新路徑

  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是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直接領導的、推進農村改革試點試驗的綜合平臺,也是改革的先行軍。近年來,農村改革試驗區堅持底線思維,聚焦重點領域,敢破善立、大膽探索、積極試驗,啃下難啃的“硬骨頭”,蹚出牢靠的“過河石”,為農村改革提供了不少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2022年,農村改革試驗區聚焦農民種糧收益保障、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等重點改革領域,不斷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健全糧食穩產增產機制,進一步發揮改革示范和帶動作用,強化對農村改革決策的服務支撐。

  讓廣大農民得到真真切切的實惠,是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農村改革試驗區,能否保障農民利益、讓農民對改革滿意,成為判斷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

  在安徽省懷遠縣,安徽農墾龍亢農場發揮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把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統一供種、統一防治、統一收割,帶著農民闖市場,60多萬畝耕地每年直接增收1.3億多元,讓當地農民挑上了“金扁擔”。

  在浙江省江山市,當地探索數字普惠金融“無感授信”服務模式,建立普惠金融授信分析模型,給予農戶3萬-8萬元基礎授信額度,農戶全程無需遞交材料。截至目前,已為13.2萬戶19.1萬名農村居民授信267億元,戶均20.2萬元,授信率達100%。

  58個試驗區不斷突破創新,探尋農村改革邏輯,為全局性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和豐碩成果,為農業農村發展積聚力量、創造活力。

  守正創新,行穩致遠。改革無止境,唯有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才能不斷取得新突破。隨著農村改革持續引向深入,農村發展潛力不斷釋放,改革成果惠及更多農民,廣袤鄉村的振興圖景必將更加美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