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提出明確要求,強調“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農業是基礎性產業,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探索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推廣,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對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一個系統工程,健全推動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是基礎和前提,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是重點。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加快補上短板弱項,必須聚焦重點領域,整合各級各類優勢科研資源,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農業科技創新周期相對較長,需給予長期穩定的支持,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制度體系,各地還應在充分考量區域位置、資源稟賦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探索構建適合本地區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確保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提高教育質量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能夠產生連鎖反應。應優化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推進教育數字化,創新教育內容和形式,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基礎。提升鄉村基礎教育整體質量,加強鄉村教師培訓,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重視基礎學科教育,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在源頭端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人才儲備。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錨定農業農村現代化需求,瞄準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優化調整學科、科研布局。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開展針對農業農村一線科技人員的教育培訓,加強農業農村領域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普及。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條件。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助力農業農村發展,促進數字經濟與農業深度融合,加快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持續優化數字鄉村發展環境,推進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加強農業關鍵領域技術創新,不斷催生農業高新技術,進一步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開展前瞻性、基礎性研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搭建數字鄉村信息服務平臺,探索拓寬數字技術在教育、醫療、文化、鄉村建設等領域的應用場景。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要牢牢抓住人才隊伍建設這一關鍵,不斷擴大鄉村振興各領域、各層次的人才規模,穩步提升鄉村人才素質,持續優化鄉村人才結構,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聚焦關鍵領域,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創新思維以及交叉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加強我國農業領域的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大力提升農業勞動者素質,使其能夠將新技術運用于農業生產中。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在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的同時,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組合拳。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