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重慶考察時強調,積極推進以縣(區)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序引導、依法規范城市工商資本和科技、人才下鄉,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未來,如何培養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鄉村人才隊伍,不斷強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是題中應有之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人才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取得明顯成效。2023年1月份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今年2月份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這些政策的及時落地,為人才積極發揮自身潛能、利用所學所長服務建設鄉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導性作用。
同時也要看到,在培養鄉村人才的道路上,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點。比如,一些農村缺少發展引路人、產業帶頭人、政策明白人,各縣域內人才的流通使用還沒有打通;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村高技能人才的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不完善等。基于此,應多措并舉。
緊密圍繞鄉村特色產業,尤其是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生態圈,可以通過打造平臺、發展載體,有針對性地引進所需人才。組織各類專家及經營管理、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團隊,定期或不定期到鄉村一線服務,解決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產品升級、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科學管理、物流運輸、電子商務等方面的問題。
根據鄉村振興所需,在各高校、高職院校更多地設立“訂單人才”“定向人才”培養班,為鄉村振興培養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各類人才。強化鄉村一線人才的繼續教育。有關部門應把繼續教育資金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向鄉村一線傾斜,加大支持力度。制定現有人才隊伍素質能力提升短期、中期、長期規劃,有針對性地到對口支援的省市進行現代經營管理和技術職能系統培訓輪訓。
為各類人才提供更多的創新平臺。鼓勵和支持鄉村一線的企事業單位在外地建立研發機構,開發新技術,建立技術轉移中心等創新基地,形成“人才飛地”效應。在鄉村一線建立更多的具有本地產業特色的博士、碩士工作站、流動站或實訓基地,鼓勵和支持更多的人才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