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各地持續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的實施,農村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和長效管護機制的建立健全等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經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曾長期存在的“垃圾靠風吹、污水靠蒸發,屋內現代化、屋外臟亂差”的農村人居環境狀況發生顯著改變。目前,絕大多數農村的生活垃圾已做到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自然村比例超90%;農村廁所革命扎實推進,農村改廁工作質量持續提升,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較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45%以上,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完成“十四五”規劃任務的80%以上,農村污水橫流狀況大幅減少,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成效明顯。不過也應看到,農村生活污水量大面廣、治理成效鞏固難,農村農業面源污染對農村水體水質影響尚未普遍根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都需要下大力氣解決。
良好人居環境,是廣大農民的殷切期盼,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點任務。優美人居環境是農村生活條件現代化的重要體現。農村水環境事關人民群眾健康、事關廣大農民福祉。
各地農村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等差異懸殊,農村污水治理要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結合村莊規劃,充分考慮當地發展水平、區位條件、人口分布等因素,因地制宜采取納入城鎮污水管網、建設集中或分散處理設施等處理方式,并在工程建設和采取適宜技術措施的同時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
相較于城市,農民居住分散,農村居民點人口規模小、人口密度低,這給農村污水治理帶來一系列技術適宜性和經濟合理性的難題,特別是農村污水治理和建設優良水生態環境面臨噸水投資成本高、管網建設難度大、運維保障可持續性挑戰多等問題。總體上說,我國農村污水治理基礎薄弱、區域差異較大、治理任務艱巨,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突出短板,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工作的難點。
綜合治理農村生產生活污水,要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千萬工程”經過20多年持續努力,由點及面、迭代升級,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創造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
農村污水綜合整治應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不能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不要“一刀切”、搞運動,避免盲目跟風、一哄而上,防止干超越發展階段的事。要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穩扎穩打、久久為功,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不僅給農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也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農村污水綜合治理需選擇適宜的工程技術措施。各地應以資源化利用、可持續治理為導向,以水體凈化和生態修復等措施為重點,在開展農村水利建設中注重推進水系連通、水源涵養、水土保持,修復河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農村生產生活污水,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現化肥農藥等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實現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等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優先采用生態處理技術,積極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農村污水綜合治理應與農業綠色發展有機結合,盡可能就地就近就農利用,實現農業農村水資源良性循環。
建立農民群眾廣泛參與和積極行動的長效機制。加強農村水環境綜合治理體制機制建設,把農村污水治理和農村水生態環境建設與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統一起來,強化村規民約作用,推廣積分制等治理方式,培養農民文明行為習慣,以農民房前屋后、河塘溝渠清理等為重點,扭轉居住地周邊水環境一邊整治一邊污染的困境,根治生活環境中的黑臭水體,倡導文明健康和綠色環保生活方式。
(作者:李國祥,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