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AV免费,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日韩~欧美一中文字幕

中文English

當前位置:首頁 > 產業扶貧 精準脫貧 > 調查研究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赴西藏自治區開展“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產業扶貧調研報告

日期: 2018-06-13 17:02 作者: 來源: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 【字體: 打印本頁

  按照我部印發的《“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特色農業扶貧行動工作方案》和農業農村部“三區三州”產業扶貧對接會議安排,416日—21日,種植業司派出由楊禮勝副司長帶隊,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茶葉研究所有關專家參加的調研組,深入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林芝市察隅縣開展實地調研。調研組深入田間地頭,在每個縣實地走訪了3個村和部分農戶,了解產業發展情況,針對有關問題開展技術指導,與區市縣農業部門進行座談會商,就產業扶貧下一步工作提出務實管用的意見建議。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產業類型符合本地實際,工作已有一定基礎

  西藏自治區和有關縣市綜合產業發展基礎和自然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提出在南木林縣發展馬鈴薯產業、在察隅縣發展茶葉產業,產業發展方向明確,前期工作基礎較好,脫貧效果初步顯現。

  (一)南木林基礎條件好,馬鈴薯產業發展有支撐。主要是兩個方面。產業基礎好。日喀則市是自治區糧食和馬鈴薯主產區, 2017年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14.88萬畝、產量27萬噸,均占自治區馬鈴薯播種面積和產量的60%以上。當地自然環境適宜,馬鈴薯干物質含量高、口感好,無污染、病蟲害輕,南木林縣“艾瑪土豆”獲審核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科研力量強。以日喀則市農科所為依托,建立了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供應體系,選育出“艾瑪土豆1號”脫毒種薯,在南木林縣推廣耕種收全程機械化試點,畝節種150斤、節本約170多元。較強的科研力量和技術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

  (二)察隅土壤氣候環境佳,茶產業發展有潛力。林芝市察隅縣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南,我們實地調研的下察隅鎮為亞熱帶地區,海拔19002000米。環境適宜。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石元值研究員講,西藏地區的高海拔、無污染保障了綠色有機產地環境,當地土壤pH值偏酸適宜茶葉生長,晝夜溫差較大有利于茶葉內涵物質積累,是發展高品質茶的優良地區。政府重視。林芝市易貢茶場是西藏自治區首次種植茶葉的地方,林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的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務來抓,正在制定《西藏林芝市茶產業發展規劃》,計劃2020年茶葉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

  (三)發展特色產業帶動增收,農民脫貧有成效。通過政策支持和市場引導,日喀則市馬鈴薯平均畝產3500斤以上,其中南木林縣馬鈴薯平均畝產可達5600斤,畝均經濟效益達4200元,較種植其他糧食作物畝均增收1400元左右。察隅縣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產業扶貧模式,2017年政府以邊境小康村產業建設配套資金,會同企業每畝各投入9000元開展茶園建設,農民流轉土地獲得每畝6001000元的租金,在沒有收獲效益前每畝給農民3%540元)的前期投資返利。同時,察隅縣作為中印邊境,按照總書記“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的要求,西藏自治區專門為邊境的農民安排了邊境補助。在各類資金和補助下,察隅縣力爭2018年實現脫貧。

  二、扶貧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需要下大氣力解決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組會同當地農業部門同志,認真研究產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問題。既有缺技術、缺人才等內在不足,也有市場價格低、銷路不暢等外在困難;有規劃不科學、生產不標準等眼前問題,也有方向不明確、定位不清晰等長遠問題。這些都需要科學研判、分類指導,切實加以解決。

  (一)南木林馬鈴薯產業“難度大”,穩面積調結構降成本是出路。調研中,我們發現西藏馬鈴薯產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擴大面積有難度。馬鈴薯適宜區為土壤深厚、有水源的河谷地,在保障糧食和其他重要農產品供給、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雙重壓力下,可開發用于馬鈴薯種植的耕地面積有限。二是擴大市場有難度。目前白俄羅斯人均馬鈴薯消費量為129公斤、居世界第一,西藏人均消費馬鈴薯量比白俄羅斯還要高,增加內部消費的可能性較小。從周邊幾個省份看,相鄰的四川是我國馬鈴薯第1大省、云南在全國排名第5,考慮到西藏地區馬鈴薯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也很高,拓展外部市場的空間也不大。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龐萬福研究員建議,一方面要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在穩定面積的同時,適當增加早熟和晚熟品種,錯開上市高峰,提高種植效益。另一方面要搞好成本控制,努力將脫毒微型薯生產成本控制在每斤0.2元以下,推廣運用綠色高效生產技術模式,加快農機農藝融合,實現節本增效。同時,充分利用西藏獨特的高原環境和氣候條件,發展一季早熟馬鈴薯+一季高山蔬菜,增加農民收入。

  (二)察隅縣茶產業“零起步”,科學規劃標準種植品牌帶動是關鍵。2017年,察隅開始發展茶葉種植,面積2400畝,計劃擴大到10000畝。針對目前的生產情況,主要有三個方面問題。一是定位不夠清晰。石元值研究員講,茶葉作為多年生作物,在起步階段,一定要有明確的發展定位。現在看,既有綠茶品種,也有紅茶品種,如果在產業定位上缺少頂層設計,既不利于形成優勢產業帶,也會給后續種植帶來問題。二是規劃不夠科學。目前,只有海南的阿曼陀茶產業有限公司投資參與察隅縣的茶園建設和種植,雖然公司在前期土地平整、給水灌溉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區塊設計、道路管網、排水工程、茶旅融合等園區規劃上還有較大欠缺。三是種植不夠規范。公司負責人宋昊告訴我們,目前茶園生產管理還沒有專業技術人員,屬于是“零基礎”,本地農民沒有生產技能,300多個工人都是從四川來的,缺技術的現象比較突出。自治區農技中心書記陳志群說,目前察隅茶葉發展的情況是“聚焦扶貧、圍繞一產,完成任務、短期見效”。在扶貧壓力下,當地重生產、輕規劃的傾向明顯,而生產中缺技術、缺人才的問題又很突出,迫切需要加強幫扶指導。調研組在走訪調研沙瓊村、塔林村時對栽培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見建議。

  此外,西藏人民保留著淳樸厚道的傳統,不論是政府引導,還是專家建議,農牧民都樂于接受;但受特殊歷史、文化習俗、自然條件等影響,西藏總體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人們對于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的主觀意愿不強。在全國各地大力支援下,西藏得到了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但西藏氣候惡劣、交通不便,人才科技支撐弱;特殊的區域位置,保衛邊疆任務重;復雜的民族情況,安定維穩壓力大。這些都需要大量投入、長期幫扶,用一代乃至幾代人的力量,共同發展好、建設好西藏。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措施建議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調研組與自治區農牧廳一道,共同研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措施建議,切實加快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一)示范帶動,提升南木林馬鈴薯產業。重點是四個方面:一是加快品種選育。結合西藏地理氣候條件,選育和引進優良早晚熟鮮食品種和加工專用品種,在引種調種時,一方面要搞好試驗,確保品種適應性;另一方面,目前西藏尚無檢疫條件,要加強條件建設,在引種時嚴格執行檢疫措施,嚴防病蟲傳入,保護好西藏這一片凈土。此項工作建議由種子局會同科教司、種植業司落實。二是建立核心區樣板項目。結合種植業司實施的化肥減量增效項目,打造馬鈴薯生產核心區和樣板田,在馬鈴薯生產核心區示范推廣早熟品種+雙膜覆蓋等標準化技術模式,開展技術培訓,制作技術明白紙,領著農民看、帶著農民干,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此項工作建議由種植業司會同科教司、全國農技中心落實。三是加強機藝融合。在核心區實施全程機械化作業試點,推廣應用機播、機收技術,提升勞動生產率。此項工作建議由農機化司落實。四是搞好產銷銜接。扶持龍頭企業,發展馬鈴薯精淀粉、水晶粉絲、淀粉降解環保快餐用具,推廣“西藏薯宴”,不斷提升加工能力和貯藏保鮮能力,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增產增效。此項工作建議由市場司會同加工局落實。

  (二)加大幫扶,打造察隅茶產業。落實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同志在西藏考察對接援藏工作時提出“林芝茶葉種植達到10萬畝”的要求,加大幫扶力度,將茶產業打造為自治區特色農業發展的新高地和亮麗名片。重點是四個方面:一是搞好頂層設計。目前《林芝市茶產業發展規劃》已有一個初稿,要組織專家,會同當地細化實化產業發展規劃,對產品定位、品種選擇、加工工藝、市場營銷等方面進行科學論證,為打造“西藏好茶”品牌指明方向。此項工作建議由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落實。二是創建標準樣板。結合種植業司實施的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結合當地生產實際,制定茶園建設規劃,明確水、田、路、渠建設工程樣式,創建茶葉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為當地茶產業發展提供樣板。此項工作建議由種植業司會同中國農科院茶葉所落實。三是加強技術培訓。自治區農牧廳要在2018年培訓計劃中作出安排,以林芝為重點,加大培訓力度,構建“專家團隊—技術帶頭人—種植戶”的生產技術體系,逐步培養本地茶農。此項工作建議由科教司會同全國農技中心落實。四是組織企業對接。協調茶產業聯盟,組織一批企業進藏。自治區和林芝市要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拿出政策,為茶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此項工作建議由種植業司落實。

  (三)瞄準市場,拓展西藏蔬菜產業。專家發現,目前西藏蔬菜生產能力尚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以拉薩為例,旺季蔬菜供應能力約70%,淡季供應能力不到60%。為此專家建議,拉薩、日喀則等作為旅游城市,旺季蔬菜消費量大,要緊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結合現有項目,加大設施蔬菜生產,增加市場供給。一是科學布局,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城市周邊設施蔬菜,科學選定日光溫室標準,高標準建設設施蔬菜生產基地。二是綠色生產,深入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微滴、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推行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模式。三是提質增效,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信息平臺,率先將“三品一標”蔬菜產品納入追溯管理,加強質檢技術人員培訓,確保認證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100%,為藏區人民和游客提供優質的產品供應,為農民增收致富貢獻力量。此項工作建議由科教司會同種植業司負責,蔬菜產業體系具體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