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近年來,洛陽市以循環農業建設為中心,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總目標,全面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循環農業建設,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和農藥、化肥、地膜等農資的使用效率,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是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市以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農產品產地土壤安全普查、化肥農藥科學使用、循環農業建設為重點,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的綜合防治。
1.認真學習貫徹落實《農業部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一是我市各級農業部門及時組織相關單位認真學習、貫徹《意見》精神,準確把握理解,切實落實各項要求,確保實現《意見》提出的“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二是制定了《洛陽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意見》,提出工作目標和重點,創新發展思路,探索建立農業面源污染減排與防治的有效機制,促進農業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循環農業發展道路。力爭到2020年全市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農業面源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
2.抓好農業生物資源化的綜合利用。一是積極開展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近年來積極開展畜禽糞便發酵制取沼氣,發展沼氣用戶50多萬戶,發展各類沼氣工程457座,每年消耗牲畜糞便153萬噸左右。二是積極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開展秸稈青貯、生產食用菌、發展秸稈沼氣等資源化利用,年利用秸稈30余萬噸;三是加強農機、農技、農藝等秸稈還田技術的配套和創新,提高了秸稈還田數量和還田質量,保證秸稈還田的順利進行,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有效地減少了秸稈對環境的污染。
3.積極實施農產品產地土壤安全普查工作。從2012年開始,扎實推進全市農產品產地土壤安全普查,共采集土壤樣品3499個,農產品樣品135個,初步摸清我市土壤安全基本情況底數,啟動重點地區加密調查和農作物與土壤的協同監測,對進一步控制我市的面源污染和防治奠定了堅實基礎。
4.抓好農藥化肥科學施用,減少排放。開展植保社會化統防統治工作,推廣使用大型器械統一防治,效率提高100%,農藥減施量最高可達50%。引進推廣低毒高效農藥,減少了對土壤污染。示范推廣生物農藥,開展黃板籃板、糖醋液引誘、紫光燈誘殺和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治、物理防控示范區建設。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全市可減少化肥投入6%,年可少施化肥10000多噸。推廣過腹還田、堆漚還田使用沼液沼渣還田、利用養殖場糞便制造商品有機肥還田,使我市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了0.2%。
5.加大地膜回收力度。一是示范推廣適期揭膜技術,縮短覆膜時間,使地膜仍保持較好的韌性,提高回收率。二是組織人力和勞力通過手工或耙子回收殘留地膜,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最大限度的減少了農用地膜的土壤殘留。
6.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以農業部循環農業示范市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多鏈型循環農業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孟津的“養殖-沼氣-蔬菜水果種植-參觀旅游-觀光采摘”、偃師市的“養殖-沼氣-葡萄種植-采摘觀光-釀酒”等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示范“畜(禽)-沼-果”、“畜(禽)-沼-糧”、“畜(禽)-沼-菜”等多種“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面積達到10.7萬畝,示范帶動全市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農業總面積達140萬余畝。涌現出了奧吉特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孟津縣慧林源合作社等一批循環農業典型企業。
“十三五”期間,我市將嚴格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實施農藥化肥零增長計劃,減少農田殘膜污染,大力開展秸稈還田和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實施農產品產地土壤安全修復工程。積極探索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和綜合防治示范區建設,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形成產業相互整合、物質多級循環利用的產業結構和生態布局。
(作者單位:洛陽市農村能源環境保護站)
相關新聞
-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工作組第三次會議上強調創新舉措 務實推進努力打好... 2016-11-14
-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赴陜西調研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 201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