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聚焦2022中央一號文件 > 宣傳報道
當前位置:首頁 > 聚焦2022中央一號文件 > 宣傳報道
2022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鄉村建設被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
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建設全面提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2021年,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預計超過70%,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連續5年負增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97.6%,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提升,通村組路、農村供水、鄉村物流持續改善。但我國鄉村建設的基礎弱、起點低、短板多、進展慢,仍然是制約鄉村發展的突出瓶頸,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城鎮居民的40%,人均消費僅為城鎮居民的52.5%,農村人口下降到5億以下。
破解鄉村發展困境,關鍵在于提升鄉村建設的質量。一方面,要持續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水、電、路、氣、房等硬件建設,給農村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要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給農村發展創造更好的軟件環境。
鄉村建設要兼顧“硬件”與“軟件”,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眾多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都重視推進鄉村綜合建設——如德國“村莊更新計劃”、韓國“新村運動”、日本“造村運動”、英國“英格蘭鄉村發展計劃”等,其共同之處就是既注重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又注重公共服務、文化環境等軟件發展。
在戰略上,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結合。“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鄉村建設要統籌發展戰略,上接天氣、下接地氣。既要自上而下,順應發展規律,合理確定村莊布局,不超越發展階段盲目建設,明確建設時序,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又要自下而上,立足鄉村現有基礎,因村制宜、因需制宜,注意避免在“空心村”的無效投入,不搞大拆大建,防止“千村一面”,更要防范村級債務風險。
在目標上,注重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足的結合。農村要強美富,不僅要強物質,還要強精神;不僅要美環境,還要美心靈;不僅要富口袋,還要富腦袋。要在加強物質條件建設的同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思想道德建設、文化體育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繁榮發展鄉村優秀文化,實現物質富裕、精神富足。
在動力上,注重政府主導和農民主動的結合。“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也是農民為自己而建。一方面,政府要從“主引擎”變為“推進器”,服務而不包辦、站位而不越位,不斷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鄉村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培養鍛煉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另一方面,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激發農民的主動性,通過政策引領、環境育人、教育賦能、文化鑄魂等手段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破解“政府干農民看”等難題。
在內容上,注重“硬中有軟”和“軟中有硬”的結合。鄉村建設建的是民利,重的是民心。硬件建設也好,軟件建設也好,都要實現農民利益,解決實際問題。在硬件建設上要注重農民的“軟”需求。杜絕鄉村建設和民需民情“兩張皮”現象,要既促進生產又方便生活,既滿足數量又提高質量。同時也要為軟件發展提供更好的“硬”支撐。決心要硬,堅定不移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措施要硬,把解決鄉村公共服務痛點難點問題落腳到具體工作上,推進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落實要硬,責任要實、機制要全、執行要強,推動好的制度措施切實落地。
在特色上,注重現代生活和傳統風貌的結合。“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鄉村是很多人的家園故里與精神港灣。要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改善人居環境,強化內在功能,重點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讓農村更具現代化的生活品質。同時,也要守住鄉土的根脈,注重保留鄉村特色風貌,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守住中華農耕文化的根脈。立足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創新發展綠色農業、鄉村文旅等產業,塑造農業農村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