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AV免费,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日韩~欧美一中文字幕

中文English
中國農業農村信息網

當前位置:首頁 > 2024兩會農業聚焦 > 媒體報道

廣袤鄉村生機盎然活力足

日期:2024-03-11 08:32 作者:孫眉 朱一鳴 王子涵 張振中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字號: 打印本頁

  春日時節,生機勃勃。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有了發展生態旅游的新想法,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常州市老三集團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李承霞不辭辛勞地為農民工權益鼓與呼,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湖坊鎮進順村黨委書記羅來昌正謀劃著如何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眼促進農民增收,壯大鄉村富民產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培養用好鄉村人才。“鄉村產業”“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再度成為熱議話題,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來自基層一線的代表委員圍繞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回顧過去,暢想未來。

  特色產業興,生態旅游旺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

  過去的一年,鄉村產業蓬勃發展,韌性持續增強。各地鄉村振興玩出新花樣,煥發新活力。中央財政支持新創建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動了鄉村產業布局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鏈條更完整、業態更豐富,帶動了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農村要發展,產業是關鍵。”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劉寨村黨支部書記程玉珍說,近年來,劉寨村形成了蔬菜種植、規模養殖、水果經濟林、光伏發電、釀酒等特色產業,村民收入從2011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現在的2.5萬余元。

  “劉寨西嶺溝,十年九不收。產了一個大谷穗,還讓松鼠偷吃了。”這是形容10年前的劉寨村,而如今發展特色產業讓農民得實惠,順口溜也變成了“劉寨西嶺溝,十年九豐收。產了一個大谷穗,一火車也拉不下。”

  去年全國兩會,程玉珍建議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后來,農業農村部給予答復,支持開展農民生產技術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

  “僅去年,壺關縣就組織開展30多次高素質農民培育培訓,村里現在也有了不少‘土專家’,鄉村產業發展后勁十足。”程玉珍表示,將繼續帶領農戶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今年她在提案中建議國家在安排新增補貼時,應向職業農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傾斜。

  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下莊村位于大山谷底,四周絕壁合圍,被稱為“天坑村”。1997年起,毛相林帶領村民耗時7年,用簡易工具和雙手,修建了一條8公里長的出山“天路”,打通了下莊村與外界順暢溝通的第一條路。

  “自下莊‘天路’通車后,我們就著手發展鄉村產業,歷經兩次失敗才探索出‘三色’經濟。”毛相林解釋道,“三色”即“藍色”代表勞務輸出、“綠色”代表西瓜、“橙色”代表柑橘。

  一子落穩,滿盤皆活。在發展瓜果經濟的同時,下莊村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引導農戶參與農文旅融合,11位村民開起了民宿和農家樂,從事生態旅游。經過幾年的發展實踐,成效不錯。“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萬元左右,村集體收益20多萬元,11戶村民通過發展生態旅游,戶均分紅4.7萬元,我們也吃上了‘生態旅游飯’。接下來,村里準備在吸引年輕人返鄉和傳承扎染非遺文化上下功夫,讓生態旅游更可持續。”毛相林說。

  經營收入穩,權益保障強

  農民增收始終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

  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關鍵要讓農民有錢掙,要創新經營方式,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把一家一戶辦不了、辦起來不劃算的事交給社會化服務組織來辦。

  海國勇是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唐河縣儀勇農機合作社理事長,2008年,他成立了唐河縣儀勇農機專業合作社,歷經十多年的發展,合作社規模不斷發展壯大,業務范圍涵蓋農業種植和農機作業服務。截至目前,合作社承包土地3600畝,帶動周邊農戶成立了140家專業合作社、160家農機大戶、300多家百畝以上的種植大戶,形成“種糧大戶+合作社+農戶”的生產、銷售利益聯結機制。

  “農業機械化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糧食產量畝均增收20%左右,大家的種地效益自然比較可觀。”海國勇說,為拓寬農民增收途徑,近些年,他一改之前單一的小麥、花生種植模式,發展紅櫻高粱、金絲南瓜、甜玉米等特色產業,變單一種植為多種經營,不斷拓寬經營性收入渠道。此外,合作社還引進了綠色糧食產業的標準化、數字化生產模式,實現了智慧種糧,進一步提升了農產品的產量和附加值,農民得到更多產業增值收益。

  “今年全國兩會,我建議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更多土地高產、農民增收。”海國勇說。

  “今年春節,我收到來自常州市人大常委會的一張榮譽證書,這是對我去年提出關于深化非公企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建議的肯定。”李承霞說,作為一名來自基層一線的農民工代表,自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她始終關注農民工、產業工人的成長和權益保護。

  2020年,李承霞在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于擴大農民工社保覆蓋面的建議,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為重點督辦建議。

  2021年,李承霞提出“讓保障房圓新市民安居夢”,如今正推進實施。

  2022年,李承霞建議規范企業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通過進一步打通技術工人技能評定、職稱評定渠道,充分釋放技術工人熱情。

  只有擁有更加過硬的技能和更有力的話語權,農民工才能真正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和長遠發展的可能性,“如今,作為紡織服裝、印染、制版技能等級考評員,我已參加了不少企業的職工考評,并獲得‘中國紡織大工匠’稱號。我們還有不少產業工人被評定為中級技工或高級技工,并享受相應的待遇。”李承霞說。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這7年,李承霞共提出23條建議,極大推動了農民工權益保障。今年,李承霞又帶來關于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建議,“希望采取措施激勵企業和職業學院深度參與校企合作,拓寬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手段,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紅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不少農村地區依靠自身獨特地理位置和特色資源等優勢,不斷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把集體經濟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來抓,成效顯著。

  進順村是江西省聞名的富裕村,2023年,全村固定資產20余億元,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5000余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3萬多元。進順村還創下江西省村級的多個“率先”,率先建起農民管理的四星級賓館并組建旅游企業集團,率先探索村集體經濟社區型股份合作制改造,讓村民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紅……

  談起進順村發展集體經濟的歷程,羅來昌很是感慨:“‘硬木扁擔杉木桶,代代不離駝背種。一根扁擔兩只籃,有女莫嫁上窯灣。’是地處上窯灣地區的進順村改革開放前的真實寫照。”

  窮則思變。1979年,進順村成立了首個村辦企業,后來又相繼建成了麻繩、鵝毛扇等小型工廠,邁出了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第一步。隨后,進順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步入發展快車道,成立了旅游集團、建成工業園區、參股南昌農商銀行……進順村成功探索出以物業出租、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之路。“路子選對了,就要堅定走下去。”羅來昌說,進順村從貧困落后的“城郊村”、破敗沒落的“城中村”,一步步逆襲成為“江西第一村”,并獲評“全國文明村”“中國十大名村”“中國幸福村”等。

  “村集體經濟壯大了,就要反哺村民惠民生。我們建立了全省首個村級老年大學,還建立了全省首個村級文化生活館,特色的課程以及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讓人民群眾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羅來昌表示,接下來,進順村將穩步推動鄱陽湖工業園提容增效,進一步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讓群眾生活越來越好。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