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張華鎮5.1萬余畝小麥已基本收獲完畢。豐收到手,副鎮長郝文勇心里七分痛快三分感慨:“豐收了,豐收來得不易!”去冬,張華鎮里的麥苗很多“一根針”“土里捂”,一個春天狠追苗情,到收獲時小麥顆粒非常飽滿,千粒重較往年更重。
受去年歷史罕見秋汛影響,華北地區冬小麥播期拉長、明顯推遲,苗情復雜、長勢之弱多年少有,特別是豫北、冀南、魯西南、晉南、陜西關中等地的1.1億畝晚播小麥,冬前個體小、群體少、苗情弱,促弱轉壯任務艱巨,奪取豐收難度極大!
確保夏糧首戰告捷、奪取全年糧食豐收,意義特殊而重要,事關穩供給、穩物價、穩預期、穩經濟社會大盤,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和國際變局背景下,更顯其萬分緊要。為了夏糧豐收,特別是1.1億畝晚播小麥能夠穩產,從今年雨水時節到夏至節氣,共123天里,農業農村部派出100多名機關干部、200多名科技人員組成巡回指導組和科技小分隊,由部級領導帶隊,分節點、分批次赴11個夏糧小麥主產省,下沉一線包省包片聯系指導服務,分環節、分區域、分品種、分類型精準施策、精細指導,推動小麥促弱轉壯關鍵措施和春播糧食面積落實,全力以赴打贏夏糧豐收第一仗,夯實全年糧食豐收基礎。
苗情復雜程度罕見,促弱轉壯任務極重
“今年小麥生產可謂是一波三折,前期形勢十分嚴峻,困難很大。”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栽培專家趙廣才介紹,去年秋汛對小麥播種造成了極大影響,主產區土壤過濕,小麥播期嚴重推遲,晚播弱苗占了1/3。
在河北,播期較常年推遲10天左右,晚播麥成為主體,比例達到81%,而且苗情非常復雜。“河北是受災最為嚴重的省份,自身情況也是最差的。”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研究員李科江告訴記者,往年冬前一二類苗占比達90%以上,三類苗也都是2葉或3葉,今年三類苗占比達60%左右,在三類苗里,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一根針”和“土里捂”。其中,“一根針”面積321萬畝,“土里捂”115萬畝。
山東省小麥播種面積6003萬畝,總面積雖比上年增加12萬畝,但晚播麥有4169萬畝,占了近7成,冬前一二類苗占比67.7%,較上年減少16.2個百分點。弱苗區主要集中在魯西北、魯西南地區,均為前期受秋汛影響比較重的地區。“今年是全省苗情最為復雜的一年。突出特點就是苗情總體偏弱,有晚播、有早播的,有播得深、有播得淺的,差異非常大。今年春耕春管一項重點任務就是要促弱苗轉壯苗!”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王振林說。
小麥生產第一大省河南,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俊忠告訴記者,河南秋播開局就面臨著三個“歷史罕見”現象:持續強降雨頻率高、雨量大、落區重疊,導致秋收騰茬整地播種困難歷史罕見;陰雨導致播種推遲、播期拉長,旺苗、壯苗、弱苗、“一根針”等多種苗情并存,復雜程度歷史罕見;農資價格上漲幅度、持續時間之長歷史罕見,價格處于近10年的歷史高位,抬高了生產成本,影響農民生產投入積極性。
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上上下下都在為這些晚播麥揪著心、操著心。
關鍵農時下沉蹲點,技術政策持續護航
春節剛過,小麥苗一返青,農業農村部下沉一線包省包片奪夏糧小麥豐收各指導組就一頭扎進了麥田里。按照行動方案,各組須在關鍵農時蹲點指導春季田管、春耕備耕、防災減災和政策落實,及時協調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
2月24日-3月5日,山東指導組分成四個工作小組,分赴弱苗面積較大的德州、濰坊、聊城、菏澤和泰安5市,深入全部40個縣區,走村、入戶、到田,了解掌握小麥促弱轉壯技術措施落實情況,宣傳解讀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督促指導各地因地因田制宜、因墑因苗施策,落實落細春季田管各項舉措。
聚焦陜西503萬畝晚播冬小麥促弱轉壯和4507萬畝糧食播種面積任務落實,陜西指導組與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緊密對接,建立分片包干機制,各成員單位各有側重、協調配合;建立實時聯絡機制,與陜西11個市、107個縣農業農村部門聯絡員實時對接;建立集中會商機制,每月集中會商,研判生產形勢,研究工作措施,推動貫徹落實。
2月20日,江蘇指導組抵達南京后,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巡回指導和技術培訓,做好小麥起身拔節期田間管理,落實春耕備耕任務,指導防災減災,協調農資和機具調劑調運等問題,推進各項政策和技術措施落地見效。
下沉一線工作的順利推進離不開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啟動實施促弱轉壯保夏糧小麥豐收培訓月活動;組織專家編制了技術意見、模式掛圖和技術手冊。農業農村部科教司組織實施“科技壯苗”行動,組織專家答疑解惑。同時,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向11個聯系省份分別派出1名專家,中國農科院組織200余名科技專家成立11個科技小分隊下沉一線,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對基層技術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對種麥農民進行技術指導。
梁健是全國農技中心糧食作物技術處農藝師。他回憶說:“4月的時候,江蘇小麥正在抽穗揚花期,赤霉病發生幾率大,我們提早跟省里對接,省里馬上開會,在縣域抓緊布置打藥。由于措施走在前面,今年防治效果非常好。”
中央和地方及時出臺的多項扶持政策為今年小麥穩產和實際種糧農民增收發揮了巨大作用。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推動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擴大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統籌安排夏糧小麥促弱轉壯穩產補助資金50億元,為落實糧食播種面積和關鍵農時的田管措施提供了堅實保障。為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增支影響,在給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200億元基礎上,中央財政再次下達100億元,支持夏糧生產,極大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此外,中央財政還安排農業生產救災資金16億元,支持河北、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22省(區、市),實施新的小麥“一噴三防”補貼政策。今春以來,河北落實中央農業生產救災資金4億元用于小麥“一噴三防”,省級財政又專門安排1.5億元重點用于小麥促弱轉壯和病蟲害防治,促進全省3350.8萬畝小麥穩產增產。
在各方推動下,苗情持續轉化升級,但距離小麥豐收還有很多關口要過。在統籌考慮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和各省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各指導組還通過電話溝通、視頻連線和實地調研相結合的工作方式,保證包省包片工作不斷檔、指導服務接續有力。
上下聯動各方合力,追回苗情再奪豐收
“我們一步一步邁向豐收,是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干出來的!”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呂修濤表示,開展下沉一線包省包片奪夏糧小麥豐收工作關鍵就是把壓力、責任、政策、措施傳導下去。同時,把地方意見和好的經驗做法通過簡報等形式,上傳下達,做到“有去有回”。
“一二類苗水肥管理大家都比較清楚,最陌生的是‘一根針’和‘土里捂’。”李科江告訴記者,這離不開指導組的幫忙,他們跑點跑面,會同當地專家到田間基層調研,對不同地方的苗情因地制宜提出適宜技術建議。同時,還促進地方促弱轉壯、科技壯苗資金的督促落實。
越是困難越要迎難而上。衡水、滄州是河北去年受秋汛影響較大的兩個市,截至2月底,兩市三類苗比例在80%左右,滄州還有97.9萬畝的“土里捂”,小麥促弱轉壯任務重,指導組壓力非常大。“從3月3日至9日,我們去了兩個地市的5個縣,都是一竿子插到底,主要通過入戶到田的形式,了解小麥田間長勢。調研中我們發現最大的問題就是,許多農戶存在慣性田管思維,對晚播麥仍采用適播麥方式進行田管。”指導組成員、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副主任龐博說,指導組“對癥下藥”,和當地共同舉辦線上培訓班,進行小麥晚播田間管理技術培訓,重點講解晚播麥田間管理的技術誤區,在線解答問題,引導農戶因地因苗因時施策。同時,針對農資價格漲幅較大,區域供求不平衡問題,還督導市、縣農業農村部門加強農資調配,保障化肥供應。
小麥生產形勢嚴峻也必須特別重視。“往年一動就能解決問題,今年問題復雜且十分分散,必須聯動才能解決。”王振林表示,部里派出指導組包省包片,省里成立專家組,包到各個地市,地市到縣,縣再到鄉,這種高度重視程度歷史罕見。同時,突出問題導向,針對不同問題找典型找代表,提出適宜的技術方案。“在部里的統一指導下,各地落實政策和各項行動都加快了,見效也快,連農戶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王振林說。
下沉一線指導對促進各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樹立狠抓小麥促弱轉壯、奪取小麥豐收的決心和信心起到重要作用,對今年小麥生產總體形勢的扭轉奠定了堅實基礎。“3月7日,我跟隨指導組在滄州、衡水考察,針對當地‘一根針’麥田,提出分階段管理建議,根據小麥生長發育需要,分次追肥促進苗情;在對‘土里捂’麥田考察時,農民想要毀種,我們扒開土壤發現種子已經萌動,建議農民暫不處理,等出苗到3葉期時肥水促進,孕穗期再次追肥促進,可以獲得較好收成。這些都得到了當地技術人員和農民認可,還挽救了麥田。”趙廣才認為,上下齊心,共同努力,才迎來了來之不易的小麥豐收。
趙廣才分析,各地不同程度響應加大播種量,基本保證了小麥畝穗數的穩定或略有增加,一些地區小麥抽穗相對常年有所提前,加之灌漿期晝夜溫差大,相應延長了灌漿時間,促使小麥千粒重有所提高,總體來看,小麥產量三要素比較協調,畝穗數持平,穗粒數略減,千粒重略增,預計產量可能出現與去年基本持平局面。
5月底,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糧食處副處長陳明全來到安徽宿州市、亳州市以及蚌埠市查看機收等情況,一路是一望無垠的金色麥浪,到處一派豐收圖景。100多名下沉一線干部、200多名科技人員,從冬到春再到夏,細心呵護夏糧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作為其中的一員,陳明全心里很清楚:夏糧豐收沉甸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