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2021年春耕進行時 > 春耕氣象
當前位置:首頁 > 2021年春耕進行時 > 春耕氣象
上月底以來,冷空氣攜雨雪連番來襲,福建出現大范圍寒潮天氣。冬作馬鈴薯、在田蔬菜、茶葉、果樹等農業生產遭遇不同程度的低溫凍害。
迎“寒”而上,以動制“凍”。福建第一時間發布氣象預警,開展防寒抗凍生產指導,及時調撥農資,保障農作物安全度寒。
與此同時,設施農業、智慧農業、農業政策性保險等現代農業發展成果,讓福建農業有了應對極端天氣的更大底氣。廣大新農人呼喚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真正走出傳統農業“看天吃飯”的困境。
寒潮比往年來得更早
31歲的馬鈴薯種植大戶陳穎始料未及:自己未雨綢繆,將馬鈴薯播種時間提前了一個月,依舊撞到了寒潮的“槍口”上。
陳穎是福州市長樂區利豐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合作社位于江田鎮的馬鈴薯基地,規模近千畝。在當地,馬鈴薯大多11月播種,次年2月初采收。這個產季播種前,陳穎通過媒體得知,專家預判今冬將出現寒潮天氣。基于往年教訓,他決定將播種時間提前到10月中旬。
福建是馬鈴薯南方冬作區的代表,沿海平原地區多利用冬閑田種植馬鈴薯。“在極端寒冷條件下,馬鈴薯植株水分散失,細胞液滲透壓降低,葉片光合作用減弱,薯塊停止膨大。”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羅文彬說,以往,寒潮大多出現在春節前后,此時正值馬鈴薯封壟期,薯塊尚未完全膨大,一旦遭遇凍害,輕則減產,重則絕收。2016年、2018年春節前后出現的寒潮中,利豐合作社的千畝馬鈴薯便深受其害。
寒潮確實來了,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
2020年12月29日夜里,全省自北向南出現寒潮天氣,各地氣溫斷崖式下降至入冬以來的最低值。
省農業農村廳提前發布農業寒潮天氣防范指南,并成立4個專家服務組赴寧德、三明、龍巖、南平開展農業防災減災技術指導。同時,來自省農科院的農技專家,通過福建省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系統、福建省科技特派員云平臺、“惠農信”等科技服務平臺,線上線下聯動開展防寒抗凍技術指導。
“我們提前啟動應急預案,通知各示范縣技術骨干,要求通知到戶,提前做好預防霜凍的準備。”羅文彬說,他所在的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福州綜合試驗站提前介入,指導馬鈴薯種植戶采取蓋草覆膜、灌半溝水保溫,追施腐熟有機肥、噴施葉面肥等方法,應對寒潮天氣。由于準備充分,這次降溫對馬鈴薯種植戶影響較小。
但緊隨其后的第二輪寒潮,更加來勢洶洶。1月8日,全省再次普遍降溫,且持續時間更長。其間,共有47個縣(市、區)的城區氣溫低于0℃;超過55個鄉鎮出現雪或雨夾雪。沿海山區受小氣候影響,馬鈴薯受凍級別達到3級。
利豐合作社的千畝馬鈴薯扛不住了,約80%馬鈴薯絕收,剩余面積也遭遇不同程度減產。
面對災情,羅文彬馬不停蹄地奔赴全省馬鈴薯產區,指導種植戶開展災后自救,及時止損。
“受凍嚴重的田塊,提早收獲,翻耕改種速生蔬菜等生育期短的其他作物;受凍較輕的,主要采取增施速效有機肥、磷鉀肥等熱性肥等防病害發生,注意疏通大田溝渠,減少田間積水。”羅文彬說。
農業保險如何有效兜底
1月11日,陳穎家的受災田塊,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在開展災后勘查定損工作。
去年,為防患于未然,陳穎發動當地種植戶,集體投保馬鈴薯種植保險。“種植規模50畝以上的大戶即可參保,每畝保費50元,各級財政補貼40元,種植大戶只需出資10元,每畝最高賠付1000元。”陳穎說。福建從2018年開始在全省開展馬鈴薯種植保險工作,去年,馬鈴薯種植保險在長樂推廣。不出意外,春節前陳穎就能收到理賠款。
2006年我省在全國率先開辦農業保險,啟動了農村住房、森林火災、水稻種植、能繁母豬和漁工漁船等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經過10多年發展,全省農業保險險種已由最初5個增加至數十個,整體保障能力超過3000億元。其中,針對氣象災害多發特點,福建在全國率先推出多款氣象指數類保險產品。
這幾天,中國人保財險福建省分公司農險部的工作人員,在忙著為福清市一都鎮的枇杷果農辦理枇杷氣象指數保險理賠事宜。
一都鎮是福州最大的枇杷產區,種植規模約5萬畝,年產量近2萬噸。2018年,當地聯合氣象部門、中國人保財險福建省分公司推出全省首個枇杷氣象指數保險。該保險各級財政負擔70%保費,果農繳納30%,折算下來每棵枇杷保費為1元,每畝最高保額2000元。
按照約定,保險區域氣象觀測站日最低溫度達到-1℃,即可觸發理賠。元旦前后發生的寒潮中,一都枇杷主產區最低氣溫連續三天低于0℃,1月1日善山村最低氣溫僅-3。4℃。中國人保財險福建省分公司農險部的工作人員說:“寒潮天氣導致一都枇杷受災,申請理賠的面積有4500多畝,預計賠付金額900多萬元。”
農業保險為福建廣大農戶分散風險、提高兜底保障發揮顯著作用,但依然有待擴面、增品、提標。
以枇杷氣象指數保險為例,其在一都鎮的投保率僅10%左右。其他險種推廣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來自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作為福建第三大糧食作物,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近70萬畝。馬鈴薯種植保險推廣兩年多來,累計投保面積占比并不高。
農業保險推廣不足,一方面源自農戶風險意識不強、僥幸心理作祟,另一方面與目前農業保險兜底水平較低不無關系。
陳穎以馬鈴薯種植保險為例:“每畝賠付上限才1000元,在生產成本高漲的情況下,兜底水平有待提高。”陳穎說,隨著綠色種植技術逐步推廣,人工成本水漲船高,長樂的馬鈴薯種植成本已逼近每畝4000元。
提高保額,從保成本到保收入、保價格,提高農業保險兜底水平,農戶呼聲強烈。
對此,我省去年出臺的《關于加快福建省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便提出,鼓勵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提高地方特色農業保險險種的省級財政保費補貼比例,并爭取中央財政“以獎代補”資金支持。據悉,早在2019年,財政部便印發通知,在10個省份開展試點,對符合條件的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按照保費的一定比例給予獎補,但我省暫未被列入試點省份之中。
中國人保財險福建省分公司農險部總經理施蓬勃則建議,推廣農業保險風險分散機制,降低保險機構承保風險,提高承保積極性。2019年,福州市率先設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補償基金,用于大災風險發生時對保險機構的補償。當保險機構年度賠付率超過150%時,所產生的保險賠款由保險機構與補償基金按比例分別承擔。
農業現代化提高抗災底氣
春節將至,蝴蝶蘭、紅掌、杜鵑花、富貴籽等福建特色花卉,正蓄勢待發進入年宵花市場。與馬鈴薯、枇杷等露天作物相比,花卉產業受霜凍影響較小。
“我們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指導花農及時采取培土、地膜和稻草覆蓋、熏煙、增施熱性肥料、噴施防寒劑、鋪設二道膜等措施,避免花卉受凍,減輕凍害損失。”省林木種苗總站副站長陳璋說,花卉產業“抗凍”,不僅得益于防寒措施到位,更應歸功于日益提高的設施化水平。
“以往,花卉生產大多采用簡易竹棚、木棚等。”陳璋說,遇到低溫凍害,花農只能在田頭燒一垛柴,增施熱性肥。一旦遇到極端凍害,減產絕收是家常便飯。1998年的那一場凍害中,全省鮮切花產業幾乎全軍覆沒。
為改變這一局面,2009年,福建開始實施省級現代農業(花卉)生產發展項目,扶持花卉重點縣新建、改建花卉生產設施,改進生產技術,建設設施大棚每畝可享受50%至70%不等的補助。
2020年,福建全省設施花卉種植面積達到18。8萬畝,較2012年增幅超過80%。隨著設施化水平不斷提高,福建花卉產業抗災能力與生產效益不斷實現突破。去年,全省花卉苗木種植面積142萬畝,全產業鏈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
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速,讓農業生產有了強大的抵御自然災害的底氣。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員林瓊認為,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方向之一,智慧農業將為低溫凍害下的農業生產,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2017年以來,福建圍繞茶葉、果蔬、食用菌和畜禽等特色優勢產業,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建成39個省級現代農業智慧園,以及一批農業物聯網應用基地,示范帶動全省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1。5億元開展農業信息化改造提升。但在林瓊看來,當前智慧農業建設還需要進一步挖掘深度。
“目前,智慧農業應用主要集中在環境監測等方面,大數據應用程度還不夠。”林瓊舉例說,在低溫凍害中,設施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與棚內氣溫息息相關。通過科學開關窗,可以精準控制棚內溫度,降低作物遭遇凍害概率。但以往,農戶大多憑經驗操作,缺乏科學依據。最近,林瓊正在長樂試驗基地開展相關試驗與數據積累,最終將形成數學模型,并研制環境智能控制系統。
目前,福建正致力于智慧化賦能蔬菜產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依托蔬菜產業體系設施農業、蔬菜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農業氣象等領域專家團隊,開展大宗蔬菜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農用天氣預報、蔬菜氣候評價等蔬菜氣象服務。”福州農業氣象試驗站的高級工程師蘇榮瑞說,過去的一年,省現代農業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驗證確定了越冬番茄低溫寒凍害等級氣象指標,并開展福建省及福州市越冬番茄精細化氣候適宜性區劃。
種業創新同樣至關重要。
2004年,羅文彬所在的省農科院科研團隊啟動馬鈴薯育種、栽培管理等技術攻關。過去10多年間,農科院自主選育的10多個馬鈴薯品種通過審定或登記。但耐寒品種選育上依然未取得突破。當前,團隊正從野外環境廣泛收集育種材料,計劃通過雜交育種選育更加耐寒廣適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