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有三大產業:土豆、洋芋、馬鈴薯!”今天,當外地客人走進定西時,當地人往往會與對方如此調侃,輕松的言語之間卻透著一份深深的自信:作為全國馬鈴薯三大主產區之一的定西,是全國區域性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和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全國重要的薯制品加工基地。
然而,與如今的“輕松調侃”不同,昔日定西人的腦海中,卻處處充滿著對貧困的記憶。“隴中苦瘠甲于天下。”地處甘肅中部的定西,十年九旱,極度缺水,是我國最貧困的地方之一,也是甘肅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
地瘠民貧的定西,如何將馬鈴薯變成了“金字招牌”?這個問題,引起了日前參加全國產業扶貧(甘肅定西)現場觀摩代表們的濃厚興趣:定西是全國馬鈴薯最佳適種區之一,多年來,定西市緊緊圍繞這一資源稟賦,堅定地走產業化扶貧之路,并把馬鈴薯作為第一扶貧產業,發展壯大了特色產業集群,實現了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共贏,有效保障了貧困農戶穩定脫貧。
從過去“救命薯”“溫飽薯”到今天的“致富薯”“小康薯”,定西將馬鈴薯產業打造成了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蛋蛋”。出席此次現場觀摩的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表示,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必須找對路子突出特色,緊扣“市場”做文章,立足資源稟賦,找準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讓貧困戶真正從產業發展中精準受益。
全國產業扶貧(甘肅定西)現場觀摩會
一屆接著一屆干,政府持續推動產業發展出成績
翻開歷史的黃頁,靠馬鈴薯填飽肚子、度饑荒曾是定西人的集體辛酸記憶。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定西連續多年遭遇大旱。1996年,定西市首次提出實施“洋芋工程”的計劃,開始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大面積推廣馬鈴薯種植。隨著產業的初步形成和發展,后又提出“打造馬鈴薯之鄉”。一直到2008年,產業發展已見成效的定西,正式提出了“打造中國薯都”的構想。
從“洋芋工程”到提出打造“中國薯都”,定西用22年時間完成了“鳳凰涅槃”式的跨越,其馬鈴薯產業發展經歷了自給自足、產業培育、快速發展、全面提升、轉型升級5個階段,已成為定西產業鏈條最完整、農民從中受益最多、扶貧效果最好、發展潛力最大、國內外影響最深的農業支柱產業。
“20多年里,定西歷屆市委、市政府一屆接著一屆干,帶領全市干部群眾,群策群力,苦干巧干,全力培育馬鈴薯產業。”定西市委書記唐曉明說,在推動產業發展過程中,市上成立了由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任組長的馬鈴薯產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定期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部署產業發展工作,專門制定出臺一系列配套文件,并堅持制定每5年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及年度工作要點。同時,全市還著力健全服務體系,強化整體政策扶持,大力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扶持產業發展,每年市級財政安排500萬元、縣區4000多萬元支持馬鈴薯產業發展,重點支持新品種引進、基地建設、龍頭企業、種薯繁育推廣、標準化基地建設、主食產品研發等產業鏈節點發展,使定西始終走在全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前列。
屈冬玉指出,推動脫貧攻堅工作,要樹立自信,持之以恒抓產業,突出特色優勢,發揮農業作為第一產業的支柱作用,同時依托第一產業,做強第二產業,發展特色第三產業,實現三產融合。
“以前年年種糧不見糧,現在不種小麥改種馬鈴薯,產量比以前高出好幾倍,收入也比以前好得多。”提及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定西市安定區高峰鄉紅光村馬鈴薯種植戶李俊林回憶說,當初,政府鼓勵大家種植馬鈴薯,大家一開始由于不了解還不敢種,結果2004年他“試著”種了4畝,收入當年就翻番了。2012年,他將家里土地全部種了馬鈴薯,兩年時間就脫貧了。
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調研定西市馬鈴薯產業
目標鎖定貧困戶,“四跟進”舉措確保產業扶貧出成效
“這個微型薯主要出口到土耳其、埃及等國家,單價為50美分/粒,相當于人民幣3塊多錢。”當記者走進安定區香泉鎮現代農業扶貧產業園,在當地引進的馬鈴薯科研單位——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的基地內,該研究所負責人李進福拿起一顆鵪鶉蛋大小的“微型薯”對記者說:“近兩年,我們瞄準種薯,投資建立了高標準離地栽培網棚微型薯生產基地,并帶動全區14家種薯企業微型薯生產由國內銷售向國外銷售轉變。通過發展種薯產業,我們想帶動更多周邊貧困戶參與進來,通過種薯擴繁脫貧致富。”
像定西市馬鈴薯研究所一樣,當地更多的馬鈴薯企業正在參與到產業扶貧進程之中。“我們采取‘經營主體+農戶’分散發展和‘服務主體+農戶’抱團發展兩種模式,按照貧困戶勞動能力強弱、技術掌握程度,由14家經營主體常年聘用36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為產業工人,人均年可獲得收入1.9萬元。”香泉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近年來,香泉鎮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路,堅持“項目和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產業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市場走”的“四跟進”原則,按照“政府投資、集體所有、主體經營、帶動農戶”的模式,將村級集體經濟試點、中央財政移民搬遷補助資金、世行貸款等項目資金以村集體的名義投入到帶動能力強的主體,支持建設生產經濟設施,并建立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按照不低于折股量化股金8%的比例進行分紅,4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可分得股金56.56萬元,戶均近1.3萬元,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拓寬了貧困戶的增收致富門路。
記者從定西市了解到,近年來,在實施“四跟進”產業扶貧模式中,定西市、縣兩級財政每年安排馬鈴薯產業獎補資金及貸款貼息資金5000萬元,累計發放精準扶貧貸款65億元,互助資金擔保增信貸款4億元,精準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15萬戶。
安定區香泉鎮現代農業扶貧產業園
把產業做優做強,打造精準脫貧的支柱產業
“產業扶貧,做優是根本。近年來,我們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全力助推產業扶貧。”安定區區委書記趙眾煒說。得益于產業扶貧的強力推進,全區貧困人口從2013年的10.49萬人減少到去年的5.53萬人。全區貧困戶去年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元。
在位于安定區的定西經濟開發區的甘肅巨鵬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展廳內,記者看到,展廳里擺滿了薯條、薯馕、甜甜圈、餅干、饅頭、小面包等數十種馬鈴薯主食產品。該展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馬鈴薯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研究加工和推廣馬鈴薯主食產品,不僅可以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還能打造企業乃至整個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新動力。據介紹,近年來,該公司立足定西的馬鈴薯產業優勢,通過土地流轉、訂單種植、吸收就業、入股分紅等方式,建立了“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帶動了62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事實上,面對馬鈴薯主食產業化這一重大機遇和課題,定西市也期待著能借此打造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新奇跡,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其作為促進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的地位。定西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定西積極強化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的戰略機遇,引導本地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主動適應消費結構升級新趨勢,組建成立馬鈴薯主食產業開發聯盟,制定了馬鈴薯主食良種引育推廣、標準化及創新模式種植、文化挖掘推介等10大行動,并采取“一企一策”辦法,積極研發并生產馬鈴薯主食產品,實現加工產品多樣化、系列化、專業化,以更好促進全市的產業扶貧進程。
各種馬鈴薯主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