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5月21日,農業部在京發布了我國首批19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些遺產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獨特的農業產品、豐富的生物資源、完善的知識技術體系以及較高的美學和文化價值,在活態性、適應性、復合性、戰略性、多功能性和瀕危性等方面具有顯著特征。
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在講話時指出,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息發展中,憑借著獨特而多樣的自然條件和勤勞與智慧,創造了種類繁多、特色明顯、經濟與生態價值高度統一的傳統農業生產系統。這些農業生產系統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應該認真加以保護和傳承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但目前正面臨著被破壞、被遺忘、被拋棄的危險。
高鴻賓強調,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農業文化遺產,不僅對弘揚中華農業文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作為豐富休閑農業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來開發利用,能夠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帶動遺產地農民就業增收,實現在利用中傳承和保護。各省休閑農業管理部門要為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提供有力保障,探索傳承的途徑和方法,強化宣傳推介,不斷健全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機制。
農業部總經濟師楊紹品宣讀了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中國科學院李文華院士參加了發布活動。
據悉,首批19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包括傳統漏斗架葡萄栽培體系——河北宣化傳統葡萄園,世界旱作農業源頭——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南果梨母株所在地——遼寧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統,傳統林參共種模式——遼寧寬甸柱參傳統栽培體系,沼澤洼地土地利用模式——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傳統稻魚共生農業生產模式——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陡坡山地高效農林生產體系——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濕地山地循環農業生產體系——福建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竹林、村莊、田地、水系綜合利用模式——福建尤溪聯合梯田,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源頭——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南方稻作文化與苗瑤山地漁獵文化融合體系——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大面積山區稻作農業生產體系——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世界茶樹原產地和茶馬古道起點——云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傳統核桃與農作物套作農耕模式——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復合系統,傳統稻魚鴨共生農業生產模式——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干旱地區山地高效農林生產體系——陜西佳縣古棗園,古梨樹存量最多的梨樹栽培體系——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農、林、牧循環復合生產體系——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大型地下農業水利灌溉工程——新疆吐魯番坎兒井農業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