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激發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的熱情;結合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涵養文明新風,讓鄉風文明的新風吹進百姓心中……今年以來,廣東梅州大埔縣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村充分發揮以“典”帶面、示范引領作用,全力繪就鄉村美、產業興、有“靈魂”的發展新圖景,形成一批批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做法。
美鄉村 形成人人參與家鄉建設良好局面
如何進一步凝聚力量資源要素?大埔縣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村以提升人居環境為抓手,讓人民群眾看得到變化、得到實惠,從而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實現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身份轉變,形成人人關心支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
如今,漫步在百侯鎮的鎮區街道上,昔日臟污雜亂的景象已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塊透水磚緊密鋪陳,道路質感不斷提升。
百侯鎮以污水管網建設為契機,積極探索“污水治理+民生實事”模式。在鋪設污水管網的同時,鎮區街道改造融入了百侯古鎮獨有的文化底蘊與特色風貌,既解決了排污治理問題,又提升了鎮區的整體形象與居民的生活質量。
“百侯鎮在污水治理過程中科學規劃、精心布局污水處理設施,融合百侯古鎮特色,精準把脈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鎖定關鍵區域,力求實現全鎮污水處理設施的全覆蓋。”百侯鎮黨委委員袁中表示,借助污水治理的東風,當地不僅凈化了水質,還解決了道路老化、破損的痛點,大幅提升了鎮區人居環境。
在楓朗鎮大埔角村,一個鋪平道路、溫暖人心的故事正在上演。
大埔角村是具有圩鎮功能的行政村。每逢農歷一四七的圩日,鄉村市場便會呈現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的場景。
但大埔角村市場周邊道路歷經20多年風雨,已是破爛不堪、污水橫流,還偶發騎行群眾因路面不平摔倒的情況。
“每次赴圩,看著那條坑洼不平和臟亂的路,心里就盼著什么時候能修好和干凈些。”郭阿姨的話語不僅是她一個人的心聲,也是全村村民及赴圩群眾共同的愿望。
改善道路條件,保障群眾出行安全,打造良好的圩日環境,成了大埔角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今年5月,當地首先將農貿市場及周邊納入污水管網建設最關鍵的區域,徹底解決了長期以來污水泛流、積水發臭的難點問題,大幅提升了市場中心區的人居環境。
“市場臟亂的問題解決了,可是路面修整的問題怎么處理?是不是正好趁著污水管網建設的契機,一并對路面進行提升?道路提升改造工程的資金又該怎么來?”大埔角村黨群聯席會上,黨員和村民代表展開了熱烈探討。在廣泛聽取黨員和村民的意見后,大埔角村采取了“黨建引領+理事會協調+村民參與”的模式,推動市場及周邊路面提升工程建設。
實干見成效,行動結碩果。根據工程初步預算及效果圖,大埔角村“兩委”干部積極向上級職能部門申請專項資金;黨員代表聯系外出鄉賢,爭取多方支持,理事會深入市場周邊住戶家中,宣傳工程實施計劃,共籌集了項目資金140余萬元,其中自籌資金20余萬元。
鎮村工作隊和理事會積極協調矛盾、督促工程進度,順利調解了路面提升施工方和污水管網施工班組之間的爭議,妥善處理了市場周邊住戶群眾出行需求和施工過程帶來不便的矛盾,保障工程項目穩步推進。
市場周邊住戶不僅紛紛出錢,主動收拾原來占道擺放的物品,還在施工過程中為施工方提供各種水電的便利,共同維護好施工后的路面,發揮“人人都是監督員”作用,全面保障工程質量。
“在協調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不少難題。比如資金問題、施工方案的選擇、村民意見不統一等。但這些困難都是暫時的,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我們多次召開村民會議,聽取大家的意見,然后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了最優方案。”理事會黨員代表郭萬升激動地說。市場周邊道路提升工程自今年6月實施以來,經過緊鑼密鼓地施工,目前道路硬底化工程已完成。
村民切實感受到典型鎮村建設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進一步激發村民主動投身建設的積極性,一個個美麗鄉村的蝶變逐步涌現。
興產業 發展特色產業增強“造血功能”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只有產業振興,才能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大埔的典型鎮、典型村結合基礎和特色,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踏入大埔角村的靈芝培育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株株形態各異、生機勃勃的靈芝,它們大小不一,卻都展現出令人愉悅的嬌俏姿態,宛如一把把精心展開的紅棕色“小傘”,覆蓋著厚實而細膩的孢子粉,處處散發著豐收的喜悅。
2023年初,大埔角村黨支部在廣州海珠區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積極推動下,敏銳地捕捉到了靈芝產業的廣闊前景。村黨支部和工作隊通過主動聯系派出單位和幫扶單位,成功籌集了20萬元的啟動資金,為靈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隨后,村黨支部充分利用村內閑置資源,盤活了300余平方米的老校舍和200余平方米村衛生站二樓,購置了一批規范化科技化的生產設備,打造了一個現代化的靈芝種植培育基地。大埔角村還成立了大埔縣福角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靈芝產業的種植、生產、宣傳、銷售等全面運營。
大埔角村黨支部書記郭華添介紹,大埔角村在2023年開始種植第一期靈芝前,就組織了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也去了其他靈芝生產基地進行參觀學習。通過第一期生產培育實踐后,在技術、管理上都更加成熟了。今年以來,合作社共種植了超2.5萬包靈芝菌包,預計可產出孢子粉約550斤,產值可達20余萬元,可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5萬元以上。
當地靈芝產業的發展還直接帶動了村民就業增收,農戶不僅獲得了穩定的工資收入,還能通過協助經營銷售獲得利潤提成。這種“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讓農戶在靈芝產業鏈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實現了收入的穩步增長。
“自從村里發展了靈芝產業,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我在外面打工,工作不穩定,收入也不高。現在,我在家門口的靈芝基地就能找到工作,每天忙著種植、養護靈芝,收集孢子粉,雖然辛苦,但能同時照顧家里的老人孩子,生活幸福多了。”大埔角村靈芝種植基地工作人員連大姐高興地說。
“大埔角村充分盤活閑置資源,進一步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靈芝及其他產業的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形成‘黨建引領、村集體帶動、農戶參與’的良好格局,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和實現村民增收致富。”楓朗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湖寮鎮莒村,梅州市寮里農業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莒村村委會集約的120畝土地為基礎,全年累計投入超過350萬元,建成百畝航天辣椒種植試驗基地;百侯鎮侯南村引進當地鄉賢盤活了1500平方米的閑置房屋、土地,投資1000多萬元打造了品質民宿翰林別院,彌補了文旅產業食宿方面的短板……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一條鎮村差異化發展、特色化發展的道路鋪展開來。
鑄“靈魂” 創新傳承涵養文明新風
美麗鄉村需要美麗“靈魂”,“百千萬工程”持續推進建設下的大埔農村,正創新傳承鄉風文明的方式方法,引導廣大村民摒棄陳規陋習,讓鄉風文明的新風吹進百姓心中。
在三河鎮舊寨村,村民吳叔嫁女的事跡在鄰里間傳為佳話。他踐行婚事新辦理念,不炫富攀比、不大操大辦、不鋪張浪費。女兒結婚時主張舉辦新式文明低碳的婚禮,并付諸實踐,為鄰居喜事簡辦帶了一個好頭。
“選擇伴侶注重的是人品和感情,幸福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彩禮不重要,踏踏實實過日子最重要。我從小教育女兒要誠信本分、勤勞踏實,現在國家也大力提倡移風易俗,倡導婚事新辦簡辦,只要他們夫妻把小家經營好就是我最開心的事。”婚禮當天,吳叔準備了5桌家宴招待親友,整個婚禮儀式簡單卻同樣喜慶。
近年來,三河鎮“出實招”扎實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圍繞治理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廣泛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教育活動,將移風易俗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有機融合起來。
為確保移風易俗專項行動持續有效,三河鎮“宣傳倡導+規章制度”雙管齊下,以教化人、以規立德,讓群眾樹立文明健康新理念,建立文明行為“新標尺”。各村(社區)將移風易俗工作納入村規民約,紅白喜事到村委會登記備案管理,破除陳規舊俗,反對鋪張浪費、大操大辦。
三河鎮匯城村積極打造“四小園”,提升鄉村“顏值”。
當地通過開展“厚養薄葬”“植樹緬懷”“低碳出行”等主題的移風易俗、崇尚文明新風宣傳活動,充分利用LED顯示屏、懸掛橫幅、張貼各類移風易俗標語等進行宣傳。同時,積極動員黨員群眾帶頭支持移風易俗工作,營造崇尚文明新風的良好氛圍。今年以來,三河鎮利用春節、清明節等節點開展專題宣講20余場次,累計張貼標語45條,發放宣傳單300余份。
其中,典型村匯城村定下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對村里的紅白事進行統一管理和規范。倡導厚養薄葬,推進文明節儉治喪,嚴格控制治喪規模,簡化治喪程序,縮短治喪時間,倡導喪事辦理不超過三天時間。同時,主動為婚喪事主做好服務,倡導文明殯葬,一方面送去慰問,另一方面進行現場宣傳,引導群眾移風易俗,杜絕因殯葬活動講排場導致人員、車輛聚集,并對有大操大辦婚喪嫁娶意向的群眾說服教育,進行正確引導。
不少村民表示,以前村里辦酒席,攀比風氣比較重,現在村里紅白理事會提倡節儉辦事,確實減輕了不少負擔,大家都支持。
喜事新辦、白事簡辦、小事不辦的新風尚在匯東村已蔚然成風。今年4月,匯東村村民張某父親因病去世,張某一家沒有選擇傳統的繁復喪禮,而是遵從父親的遺愿,積極響應政府“喪事簡辦”的號召,主動配合村“兩委”要求,以一切從簡的原則,不辦喪宴,不收禮金,僅通過簡單的親人團追悼會來為老人送行。“如今,村里白事中的陳規陋習逐漸被摒棄,厚養薄葬的文明新風悄然吹開。”匯東村紅白理事會成員鄧振先說。
針對以往節日期間祭奠逝者、燃放煙花爆竹造成的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問題,五豐村積極開展“文明祭祀新風尚 移風易俗樹新風”活動。村“兩委”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深入居民小區,發放宣傳資料,講解燃放煙花爆竹的危害,號召大家通過居家追思、鮮花祭祀、網絡祭掃等多種形式,追思先輩、祭奠逝者,樹牢文明綠色祭掃觀念。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群眾紛紛響應,節日期間不再燃放煙花爆竹、文明祭祀,村內環境更加整潔安靜,群眾也在新的慶祝方式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歡樂和溫馨。
“滿眼皆美景,抬頭見文明。”如今,村里勤儉節約的多了,鋪張浪費的少了,低調文明的多了,大吃大喝、大操大辦的少了,鄉風文明正煥發出無限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