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切實保障廣大農民土地權益
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著力抓好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等“三塊地”改革。一是穩步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在全面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作為農村改革“一號任務”高位推進,讓廣大農民吃上“定心丸”。2020年以來,探索提煉出延包“八步工作法”。對于無地少地農戶要求增加土地、消亡戶的界定、非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延包、“小調整”的把握、婦女等特殊群體承包權益的保護、確權確股不確地土地的延包等農民關注的6方面共性問題,探索出了有效解決路徑。特別是對于缺地少地農戶,探索出機動地調配、流轉租金調補、提供就業崗位、納入社會保障相結合的“地、利、崗、保”解決辦法,受到農民群眾普遍支持和歡迎。二是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安徽省自2015年開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以來,全面完成滁州整市8個縣、金寨縣、泗縣、東至縣共11個縣(市、區)試點任務。11個縣(市、區)全面摸清了縣域農村宅基地基礎信息,共有宅基地136.93萬宗,面積52.37萬畝;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總數80.46萬宗,房地一體不動產證書頒證率99.11%,均超過農業農村部規定的自評估標準。三是穩妥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積極指導各地落實好集體建設用地基準地價制定工作,目前全省104個縣(市、區)中,已有98個完成了集體建設用地基準地價制定工作。7個試點縣開展宅基地轉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探索,共入市成交面積2571.01畝,入市成交金額2.37億元。
縱深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不斷創新集體經濟運行機制
圍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重點抓好清產核資、激活權能、三資監管等工作。一是開展清產核資。堅持確資產、確權屬、確成員、確股份“四確同步”,建組織、建制度“兩建共抓”。全省清查集體資產1667.7億元,界定集體成員5548萬人,發放股權證書1600多萬本,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16218個。二是釋放資產權能。近年來,安徽省持續探索完善“三變”改革模式,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多途徑盤活集體資產資源。目前,全省開展“三變”改革的村達1.38萬個、占比85%,通過“三變”改革,村集體平均增收17.6萬元。不斷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以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百村培強、千村扶優、萬村提升的“百千萬”工程為抓手,全省累計安排財政扶持資金42億元,共扶持7500個村發展集體經濟,扶持村數占全省總村數的46.2%。集體經濟空殼村、薄弱村全面消除。三是加強資產監管。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每年在全省選擇1000個以上的村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審計,2023年以來全省共審計4500個村。繼續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委托代理,深入開展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委會賬務分管,推動村集體經濟財務獨立核算。目前全省有14075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賬務分設工作,占比86.8%。
加快構建新型農村經營體系,推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安徽省初步構建了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全省培育家庭農場32萬個、居全國首位,農民合作社11.6萬個、居全國第4位,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5.4萬個、居全國第6位。一是強化政策支持。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關于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構建了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的“四梁八柱”。二是暢通金融活水。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需求“白名單”,累計發放貸款10.02萬戶、582.09億元。扎實推進“黨建引領·碼上辦”模式,為1.47萬戶主體擔保貸款68.01億元。創新“牛票”擔保授信方式,優惠擔保費率,為4269戶肉牛養殖主體提供擔保貸款18.78億元。與郵政集團聯合實施“百千萬工程”,實現農產品銷售9.05億元、農產品寄遞2.66億件,面向主體發放貸款86.2億元。三是創新服務平臺。創新成立全國第一家省級新農人協會,會員多達400余人、平均年齡40歲、參加企業產值400億元。推動全省16個市和農業大縣成立新農人協會,為全省“農創客”“鄉創客”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服務鄉村振興搭建交流平臺。創新開展“新農人下午茶”,共同為產業發展把脈問診、為經營主體排憂解難。針對企業提出的問題,建立“一個報告、一個紀要、一本臺賬”管理制度,實行臺賬式管理、閉環式解決,累計解決問題15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