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里小麥是每年3月20日后種植,玉米則是4月20日后種植,兩種作物間作套種后,5月份玉米是不需要澆水的,而小麥需要灌溉,所以給玉米灌溉的那套滴灌系統是關閉的,所以只開啟小麥的那套滴灌系統,精準灌溉,一點也不浪費水。”金川區雙灣鎮干部姚吉文介紹,示范片種植面積有1500畝,每畝地塊小麥種植面積為0.6畝,玉米為0.4畝。我們采用科學的種植間距,充分發揮邊行優勢,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改善了玉米通風透光環境,在有效提升水肥效率的同時,顯著提高果穗結實率、千粒重和容重。
姚吉文介紹,示范片采用小麥玉米寬幅間作種植技術模式,集成應用了小麥淺埋滴灌、玉米寬窄行、增施有機肥、良種示范、種衣劑應用、統防統治、一噴三防等技術,打破了傳統種植模式的單一性,播種、收獲等全程機械化,實現了節水、節肥、節本、節種、增產的“四節一增”的效果,預計畝均實現節水35%、節肥10%、節種20%、省工10%、增產20%,小麥每畝可增產70公斤,玉米可畝增產250公斤,畝均增收400—500元。
“金川區已實現河灌區高效節水及高標準農田全覆蓋?!苯鸫▍^有關負責同志介紹,金川區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水資源十分短缺,近年來,金川區持續加快項目建設,狠抓高效節水,深化綜合管理,積極推進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促進高效節水灌溉、農業機械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扎實推進全區高效節水農業向縱深發展。金川區積極指導農戶科學合理調整種植結構,積極推廣玉米蔬菜膜下滴灌、玉米密植栽培、小麥淺埋滴灌微壟溝播后茬復種、小麥玉米寬幅間作水肥一體化等節水增糧技術模式,通過集成應用水肥分控、精準導航等新技術,實現農藝和農機融合,挖掘農田節水潛力,全區基本實現了高效節水技術措施全覆蓋,全面提升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在大力推廣農田節水技術,推進灌溉工程建設,強化工程節水,推進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推廣農藝節水的同時,金川區還積極探索農作物智能化管理、智慧化灌溉,著力促進科學用水節水。
記者在位于金川區雙灣鎮古城村的農業智慧灌溉高效節水示范基地采訪時看到,基地的精準灌溉系統囊括了“ET智能與人工決策”“本輪灌溉與實時作業”“閥及配肥設置”“設備工況”“今日實時降雨量”“墑情監測網”等多項內容。金川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張婷介紹,基地配套了數字化、智慧化、實用化智慧灌溉系統,安裝了智能過濾系統、智能施肥系統、灌溉恒壓系統等設施設備以及電磁閥智能控制單元、氣象系統、蟲情測報站,架設墑情監測站及苗情可視化系統,建成了物聯網現場智能控制室及配套數據平臺,集成推廣全生育期精準調控技術,在多農戶地塊、多作物混合種植條件下實現智慧節水、精確配水、精準施肥的目標。通過應用智慧灌溉技術,顯著提升水肥精準度,經測算,小麥收獲后畝均用水量352.86立方米,較大水漫灌節水45%-60%,較常規節水灌溉節水15.9%,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既能節本,又能有效提升糧食生產水平,增加農民收入。金川區在旱作節水技術上的探索和實踐,只是甘肅近年來大力推廣應用旱作節水增糧技術的一個生動剪影。
甘肅是我國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的先行者。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常宏說,甘肅7814萬畝耕地中,旱地占到了72%。全省年平均降雨278毫米,人均占有量僅1100立方米左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農業畝均水資源量為400立方米左右,為全國的1/4,水資源短缺曾一度是甘肅農業發展的最大的“瓶頸”。經過多年探索,甘肅創新探索出了旱作區全膜雙壟溝播、灌區膜下滴灌、壟膜溝灌、淺埋滴灌等技術,集成了河西走廊及沿黃灌溉區以“節”水、中東部旱作區以“集”水、南部高寒陰濕區以“截”水為主的甘肅旱作節水技術體系,為全省糧食生產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正如人們在金川區看到的一樣,堅持探索創新,是甘肅持續提升旱作農業節水增糧技術水平的秘訣?!备拭C省耕地質量建設保護總站黨委書記、站長郭世乾說,近年來,甘肅不斷強化技術創新,探索出“引水上山”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實現了“水肥減半、產量翻番、旱澇保收”的顯著效果,達到較常規種植畝增產2175kg、增收1255元,為旱作區現代農業發展走出了一條新路;探索出小麥淺埋滴灌微壟溝播水肥一體化后茬復種技術模式,取得“三節”“三抗”“三增”良好效果,實現了“一地兩茬三保”,畝可增產70㎏以上、節本增收200元以上;探索創新物聯網智能控制、軟體水窖集雨補灌、風光儲能集雨補灌等技術模式,有效解決了節水農業發展技術難題。與此同時,甘肅著力強化抓點示范和推廣應用,大力推廣農田高效節水技術,為全省節水增糧和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