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明顯,但問題也不少。”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比如,在推進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重建輕管、村民積極性參與性不強、農村資源資產未被有效盤活等諸多問題。
如何處理好村莊建設與運營的關系?5月12日,由市農業農村委(市鄉村振興局)主辦、新重慶客戶端、重慶日報傳媒有限公司承辦、重報大數據研究院、重報智庫協辦的2024年首場“鄉村振興大講堂”在璧山區正興鎮河堰村“開講”。鄉伴文旅集團副總裁、西南區域公司總裁李曉露作為首講嘉賓,為全市三農干部分享了主題為《村莊持續經營的可能性與鄉村CEO培育》的典型案例和實踐經驗。
“村莊建設只有設計服務,是走不遠的”
“鄉伴文旅有1100多名員工,其中負責鄉村運營的有700多人。目前,我們在浙江從事鄉村設計、建設、運營有15年多時間。在進行村莊建設過程中,我們發現不管是江浙一帶,還是全國其它地方,有很多鄉村都存在只有建設沒有經營的情況。”李曉露開門見山。
不僅如此,他們也發現,在村莊建設中,還出現了大量的閑置資產,這些資產怎么被盤活利用,成為當地政府迫切解決的一個問題。
如何破題?從鄉伴文旅的“成長史”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鄉伴文旅是一家以鄉村設計見長的公司。2013年,他們參與浙江“五水共治”美麗鄉村建設的部分設計工作。由于公司全過程、全環節參與了該項目,作為負責人的李曉露發現,設計公司應深度介入并從事鄉村設計、建設、運營全過程。
2015年起,鄉伴文旅在參與村莊建設服務時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要將經營項目植入其中。江蘇省昆山市錦溪鎮祝甸村舊窯廠的美麗蝶變,就是最好的佐證。
錦溪至今流傳有一句佳話:“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只窯。”祝甸村,是錦溪鎮下轄的一個自然村,有4個村民小組,268戶786人。這里曾是紫禁城金磚的制作加工地,金磚文化和古窯文化歷史悠久,至今村內仍保留著華東地區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古窯群遺址。
上世紀90年代,迫于環保壓力,老磚窯廠被迫關停。但村民認為,磚窯廠曾是村民致富的工廠,凝結了很多人的情感和汗水,建議將廠房保留下來。
后來,當地政府邀請李曉露團隊,希望能結合鄉村田園項目,將舊窯廠改造成一個磚窯博物館。
“誰來看磚啊?”李曉露當即拒絕,并給出建議,“全國做太和殿金磚的地方就兩個,這兩個地方恰好都在江蘇,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將整個磚窯制作過程視頻化、場景化,打造成一個開放式的文化館。同時,文化館里打造咖啡吧,植入老百姓的公共服務和社區公益服務。”
文化館建成后,團隊一方面請來電視臺宣傳,另一方面邀請上海各大汽車公司、珠寶公司來布展、走秀,邀請劇組取景拍戲。當年,磚窯場一年就拍了4部電視劇,辦了20多場展覽,鄉村文化館很快就成為網紅打卡地。
文化館帶來的“流量”遠不止這樣。磚窯廠兩邊各有兩個村,當地政府前期投入近2億元資金,改善了基礎設施和環境。磚窯廠改造成文化館后,村民們見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前來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多,便自發將自家的房屋改造成民宿、咖啡館等業態,其中最貴的民宿一晚賣到了2500元,且供不應求。
類似成功的村莊建設經營案例還有很多。李曉露說,聚焦長三角、江浙沿海一帶,鄉伴文旅建設及運營成功的案例有300多個村莊。
“我們把村振興了,卻把鄉給忘了”
積攢了村莊建設運營的大量經驗后,鄉伴文旅也曾想到去西部地區,推廣江浙一帶的鄉村建設運營模式,但西部地區相對落后的硬件設施讓李曉露打起了退堂鼓。
“來到西部一個縣考察調研,發現縣里的路都泥濘不堪,更何況農村。”做了多年鄉村建設運營的她發現,即便這種鄉村改造出來,也會存在周末人流如織、工作日門可羅雀的“成長煩惱”,要收回建設成本十分困難。
問題出在哪?在重新學習相關政策時,李曉露和團隊成員恍然大悟。“我們挺傻的,忘了個字,鄉村振興,我們把村振興了,卻把鄉給忘了。”
在參與江浙鄉村建設過程中,她們發現一些鄉鎮在撤鄉并鎮時,有大量資產閑置沉睡。比如鎮政府、銀行、供銷社、學校、醫院等。另一方面,她們調研發現,我國一個鄉鎮平均有4萬多人口,足以支撐當地商業業態的發展。受此啟發,她們將過去的村莊建設調整為鎮村一體化項目。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南潯鎮撤鄉并鎮后,留下了廢棄的糧倉。借助南潯古鎮一年2000萬人次的人流量,鄉伴文旅通過將1.2萬平方米的閑置糧倉和廢棄的管理房,改造成一個集餐飲、休閑、親子娛樂、文化健身等為一體的打卡地,不僅豐富了南潯古鎮的業態,還用最少的建設成本,盤活了閑置資產,帶動老百姓增收。
“南潯這個鎮村一體化項目,其實非常適合重慶。”李曉露說,村莊經營最難的點在于設計和建設成本的控制。“因此,鄉村必須要把它做成一門生意,不能只有情懷,但沒有情懷是萬萬不能的,做成純商業也是不行的。”
以重慶為例,由于重慶以丘陵山區為主,鄉伴文旅在重慶蓋一個民宿的成本要比在成都貴50%。因而,像重慶這樣的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走一條低成本、鎮村一體化的鄉村建設之路,勢在必行。
如何控制成本,花最少的錢一方面讓老百姓滿意,另一方面還能賺到錢。對此,李曉露說,有的鄉村項目是掙錢的,有的則是用來引流的,不掙錢的。
比如,鄉伴文旅做的忘憂花園品牌。它是把中國的母親花,就是平時吃的黃花菜,大量運用到鄉村景觀設計里面。“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希望減少城市化的元素,因為黃花菜是10年生的植物,不需要花精力去打理它,后期也沒啥維護費,只需要你把它種下去,以后拔拔草就行,然后用這些植物做出故事來,就可以為鄉村帶來引流。”
“要會抱‘大腿’蹭流量,善于造節造勢,用好年輕人”
鄉村建設除了控制好成本外,鄉村究竟該如何運營才能更好地賺到錢?在李曉露看來,首先是要學會抱“大腿”,進行文化上的聯名。簡而言之,就是尋求生態合作伙伴,進行品牌上的聯合。
“國外的一個品牌叫life friends(布朗熊和可妮兔),在全球的粉絲量非常龐大,僅中國的粉絲就有上億。我們跟他談了一個中國鄉村版的聯名,在太倉做了一個life friends的營地。”李曉露說,這個地方是“住宿+營地+樂園”的結合,營地從開園到現在,每天滿房。很多客人都沖著life friends的形象,從西安、哈爾濱、新疆跑來體驗。“我們根本不宣傳,只需要說它是life friends的營地就好了,然后全國各地游客都會去體驗。”
又比如,他們和中國國家地理聯名做了一個民宿產品,然后中國國家地理請“水哥”王昱珩做了一個文化產品。緊接著中國國家地理聯名的這個民宿,就火得不得了。“尋找一些本身具有IP流量的品牌,來跟我們合作,村莊經營就會容易很多。”她表示,隨著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品牌也愿意進入鄉村,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鄉伴文旅從科技、文化、時尚、環保、藝術、生活等各個類型都可做品牌的聯合。
其次是要有造節造勢的能力。她說:“西部地區不像東部地區發達,雖然大家周末也愛出去玩,但消費的能力和水平比較低,所以就需要一年做一兩次借勢營銷的活動,這對當地老百姓及商戶,也是信心上的一次提升。”
鄉伴文旅今年在浙江臺州做了一個越野跑叫柴古唐斯。它與傳統意義上的跑步不同,更多的是一個節日。跑步者通過體育品牌展銷會購買跑步裝備,跑的線路特別長,有128公里,第1名跑了40個小時,很多網友就守著直播,關注他們的動態。
“一個人能夠跑120多公里、40多個小時,其實在你的生命中是很難遇到的,這就非常有意思。比賽結束后,還要舉行一個聚會,不管是拿了獎牌的還是參與者、親朋好友,以及當地村民都能參加。這種持續營銷的方式,對于一個村莊品牌的快速出圈十分重要。”她說。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村莊運營也是如此。在李曉露看來,鄉村運營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尤其是“90后”“00后”的年輕人。
如何培養?一是要熱愛鄉村,熱愛這份事業;二是要發揮他們的能動性,主動承接一些項目,使其成為鄉村合伙人。
比如,鄉村合伙人的價值主要在品牌營銷上,而不是在基礎服務上。鄉村的基礎服務并不需要像五星級的這種服務,它要的是真誠——人的真誠。換句話說,要的是人有故事以及會講故事的能力。
例如,鄉伴文旅團隊中有的合伙人,因為對咖啡的熱愛,會考取一個咖啡師執業資格,在村莊發起一個以咖啡為主題的俱樂部;有的對音樂感興趣,會發起以音樂為情感紐帶的聚會,匯聚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村莊游玩打卡。
總之一句話,要經營好村莊就要學會抱“大腿”蹭流量,要善于造節造勢,以及學會用好“90后”“00后”這幫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