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清晨,滴答的雨聲喚醒寧靜的鄉村。從陳院鎮到店村鎮,再到雞峰鎮,車子在成縣的鄉村道路上蜿蜒前行,穿梭在連綿起伏的青山間,煙雨蒙蒙也難掩綠意盎然,回首間道路兩側的花開得正艷。行進在青山綠水之間,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日新月異的鄉村特色產業,恬靜雅致的鄉村幸福生活不斷映入眼簾……農村大地處處向“新”而生。
“干就干成、干就干好。”近年來,甘肅省成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助農增收為目標,以鄉村人居環境整治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為重點,以鄉風文明不斷凝心鑄魂為切入點,使得鄉村面貌發生了新變化,群眾幸福生活邁上了新臺階。
“改”出環境優美農家院落
干凈整潔、美麗宜居,是廣大人民群眾對鄉村最樸素的向往和追求。
走進陳院鎮梁樓村,綠樹花草與整潔村落相映成景,一個個溫馨的農家小院,一處處新穎的移風易俗文化墻,在雨水的映襯下顯得更加樸實自然。
“左手邊的這座院落閑置了好多年,巷道人居環境提升后很快就被租賃出去了,現在用于開辦農家樂。”“這棵柿子樹有200多年樹齡,秋天掛果的時候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跟隨著陳院鎮副鎮長李小鳳的腳步,一轉頭來到了村民姚君的家中。
正在廚房忙活的姚君是陳院鎮梁樓村的“八改”示范戶。廚房灶臺上燉著大盤雞,撩起門簾的那一刻已是香味四溢。嶄新的廚房十分敞亮,白色大理石面板搭配著現代灰色調的櫥柜和洗菜盆、進水排水設備、煤氣灶、抽油煙機等一應俱全、擺放有序。
“以前,我們家煮飯就在一張簡易的木板上做,切菜時搖搖晃晃,菜飯經常撒落一地。”姚君說。對照標準,村上指導“八改”,戶里對地板、房屋頂棚、櫥柜、灶臺、上下水等進行了改造。
“做飯不再煙熏火燎,用水排水十分方便。”姚君的感受也是改廚后這里村民們的一致感受。
從姚君家出來的這條巷子原本是一條總是泥濘的小路,在鄉村振興示范項目的實施下,巷道得以硬化,實現了水路分離,村民們告別了踩爛泥的日子。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以往的村里,談“廁”色變。要么在房子后面搭個簡易草棚茅房,要么是出了家門走一段路,遠不說,那氣味兒直沖鼻。如今,村里人可是感受了一屋一廁的便捷。
走進村民呂艷連家中,干濕分離的衛生間設計,廁所的墻面地面都貼著瓷磚,梳妝鏡、熱水器、洗手池、淋浴花灑、沖水馬桶一樣不少,還加裝了廁所門,干凈且整潔。
“之前在村口挑水,現在自來水又進院又進房;建在屋外幾十米的廁所也改建到了自家院中。”說起改造,呂艷連感嘆不已。如今,綠植水池、假山盆景點綴著整個院落,房里窗明幾凈。
農村垃圾治理是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要一環。“垃圾去哪里?”位于梁樓村石馬壩社陳院鎮生活垃圾低溫磁化處理站給出了答案。
綠山掩映中的處理站,絲毫沒有難聞的氣味。站里小花園內,色彩艷麗的小花,透著花香點綴在綠色草坪中,景致甚美。一輛輛滿載著垃圾的清運車輛有序地駛出站內,前往垃圾集中點統一清運。
工作人員將運來的垃圾,通過前期的簡單分揀,去除玻璃、石頭、金屬等不可處理物質,把余下的塑料制品、紙制品等可碳化、可燃燒的生活垃圾送入熱解爐裂解,經過兩到三小時低溫磁化處理,排放出的合格殘渣還可用于農田肥料,處理過程中廢氣的排放量極小。
激活產業發展內生動力
眼下,正值萬物生長的時節。陳院鎮梁樓村漁樂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里,一片生機盎然。
3個偌大的魚池,兩三人坐在池塘邊,悠閑地垂釣;數百盆多肉千姿百態、肆意生長,令人目不暇接;長廊交叉著數間涼亭,古色古香的小木屋并排而立;“魚菜共生”種植養殖基地的池水中不時有魚浮出水面進食;魚池旁邊種植著蔬菜,魚池的水和菜畦相通,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生態共生效應。
“依托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而發展的產業已覆蓋周邊農戶,有效帶動了村民們增收致富。”李小鳳滿臉笑意。
近年來,成縣在田園上“繪圖”、土地上“繡花”,把一個村當作一個景點來設計,把一戶農家當作一個小品來改造,雞峰鎮長溝村便是其中之一。
山林澗谷,云霧繚繞,林壑斂色,清風徐來。漫步在雞峰鎮長溝村的小橋流水間,大口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眼前一排排簡潔古樸的民宿,伴隨著雞犬相聞,鄉野的靜謐在當下一刻享受無余。據村里人介紹,每到夏天,這里便是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去年,雞峰鎮長溝村作為試點村,實施了農村廁所糞污集中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試點示范項目,將廁所污水、畜禽糞污等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全面改變了“一家清糞滿莊臭”的現象。
之所以能夠發展鄉村旅游,得益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持續推進和鄉村振興項目的實施,讓村莊面貌大幅提升。
如今,干凈明亮、美麗便捷的農村人居環境,使得村集體和農民得以實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家門口自主創業增收的同時,也激發了村民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生活質量、扮靚鄉村家園、建設和美鄉村的內生動力。
打造和美鄉村幸福之家
看似一個小變化,對村民來說,是能觸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站在梁樓村煥然一新的幸福苑前,陳院鎮副鎮長李小鳳感慨之余,更多的是驕傲。“曾經的舊村委會和社工站,經過打造后,成了村民家門口的幸福家園。”
梁樓村上留守老人和兒童較多,為了讓幼有善育,老有頤養,村上整合東西協作項目資金150萬元,傾心打造了幸福苑,并實現“一苑三用”。將餐飲住宿功能以較低的租金對外出租,承包企業采取早餐2元、中午和下午餐各4元的模式,每天為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提供日常飲食,并免費為80歲以上老人提供一日三餐;改造的學習室,由村上聯合社工站及志愿者社團開辦免費的假日托管班,讓留守兒童假日有地去、作業有人教;保留的愛心理發屋、洗衣房則由村上志愿者服務隊定期為留守老人理發、換洗衣物、床單被套等。
“如此一來,盤活了閑置資產,保障了幸福苑的正常運轉,也能讓企業盈利,每年能為村上掙得2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三方受益。”李小鳳說道。
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通往各個村社,一排排整齊的太陽能路燈矗立在道路兩旁,一座座青磚白墻的農家屋舍分布有序……
漫步在成縣店村鎮新村,突然被一聲親切的呼喚吸引過去。“來,姑娘,嘗嘗我熬的炒油茶。”這位熱情的村民是村里“八改”示范戶王大娘。
跟著王大娘來到家中后院,爐火上熬煮著油茶和罐罐茶。庭院干凈,盆景花卉點綴其間,葡萄架上的藤蔓縱橫交錯,頭頂的遮陽棚讓小院中獨享一片陰涼。
“開門見綠色、推窗是景色,住著感覺特別舒服。”說起自家的好風景,王大娘言語間滿是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