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設施互聯互通,優質農旅資源加速開發利用,污水治理、農村道路等鄉村基建不斷優化,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傾力推進,基層治理效能持續領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全域展開,鄉村風貌正日益形成獨具韻味的“西咸畫卷”……這幾年來陜西省西咸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前行的每一步、每個細節,無不精心回應著村民群眾的期盼與希冀。
近年來,西咸新區緊緊圍繞“脫貧不脫政策鞏固幫扶成效,預防返貧建立長效增收機制”的奮斗目標,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強化作風建設,堅持在鄉村產業上求突破、在鄉村文化上創品牌、在鄉村建設上顯特色、在鄉村治理上做示范,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點帶面、從局部到全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初見成效。新區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四化四創”高標準打造鞏固銜接“西咸樣本”,“鞏固成果”正向“全面振興”迭代升級。
“源頭化”解群眾“心頭堵”助推基層治理思路創新
管理一個聚居7個建制村、2個回遷社區、常住人口約3萬人的街鎮,是什么體驗?西咸新區底張街道告訴你,秘訣就體現在“源頭”二字上。村莊治理沒有旁觀席,人人都是參與者。近年來,底張街道嚴格按照“116N2”民事民商、民事民決、民事民辦的工作思路,將議事協商作為切入點推動基層治理。一群人一條心,一起議一塊干,一件件暖心事、一張張成績單,充分展現了“有事好商量,商量辦好事”的成果。
位于西咸新區底張街道的孫家村,被確定為陜西省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點后,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村級議事協商領導小組,打造了“奶奶團里有金點”“芳華議事再綻放”“小主當家‘童’話美”“協商+調解”等議事協商品牌,特別是創新提出“小馬扎”庭院會、“小馬甲”街坊會和議事室協商會等模式,在政策宣講、聽取民意、矛盾化解等方面發揮“源頭性”作用,鄰里間商議村里發展大計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
從全省范圍看,西咸新區以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提高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為目標,堅持政策引領、實踐推進、群眾主導、制度規范、監督保障、網絡拓展,創新探索出基層治理實驗工作新思路——孫家村“116N2”工作思路、白廟村“五抓五促”工作法,成功創建1個國家級、2個省級村級議事協商實驗試點,“友鄰議事坊”獲評全國基層治理十佳案例。通過議事協商,切實做到順民意、聽民聲、解民憂,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急難事、期盼事”,展現西咸新區鄉村治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新局面。
“立體化”讓人居“高顏值”助推鄉村建設機制創新
抬頭是“畫”,入目是“景”。行走在西咸新區馬王街道新泥河村,映入眼簾的是潔凈清爽的街巷、錯落有致的民居、風格獨特的文化墻……“現在環境好了,大家的幸福感也增強了。”新泥河村民說道。就在去年,新泥河村被評定為2023年度西安市鄉村建設示范村。建設美麗鄉村需要內外兼修。西咸新區始終將群眾需求和可持續發展貫穿全過程,立足生活、生產、服務三個維度,立體化推動鄉村建設全面升級。
在生活環境優化的維度上,西咸新區扎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四項任務”,全面完成農村戶廁和公廁提升改造任務,創建生活垃圾處理示范片區1個,示范村創建5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80.7%,村莊綠化覆蓋率平均穩定在30%以上,創建美麗村莊示范片區1個、省市新區級美麗宜居村莊20個,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在生產設施完善的維度上,西咸新區逐步加強農村道路建設、農村供水保障、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數字鄉村建設、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農房質量安全提升工程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七大工程”,持續健全完善鄉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機制,特別是在數字鄉村建設方面,建設基站開通5G信號,讓一個個村莊連上了大世界,讓5G、大數據、云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的運用,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手段。
在公共服務提質的維度上,為了響應群眾多層次、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西咸新區大力實施鄉村公共服務提升工程。在農村教育方面,帶動轄區鄉村學校互通互融,共享優質資源,實現良性發展;在鄉村醫療衛生方面,推進鎮街衛生院建設提檔升級,進一步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適時開展鄉村醫生培訓,提高鄉村醫生綜合業務素質及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在農村養老助殘托幼方面,多個養老服務站和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已經全面建成并投入運營。
村莊美麗宜居是群眾得以發展的基礎,西咸新區將通過鄉村建設對鄉村環境“洗臉”、對基礎設施“洗牌”、為公共服務“洗禮”,把最好的環境留給群眾,力爭讓每個村民都能找到干事創業的土壤,實現自我價值。
“品牌化”為發展“添動能”助推鄉村產業模式創新
產業振興,事關涉農地區持續發展和農村群眾生活改善。產業興旺,鄉村才能挺起自強的脊梁。近年來,西咸新區拓展農業多元化功能,加速推進農業農村與旅游、文化、教育、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通過延伸農業產業鏈,一方面按照“做大前沿、做強重點、做優配套、做強特色”不斷推進“品牌強農”;另一方面,按照“做強一批、做優一批、做大一批”持續推進“特色興農”,產業融合水平快速增長,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轄區農村發展基礎日漸夯實。
發展“一主一特”——以茯茶產業為“主”,構建育苗種植、生產銷售、文旅體驗等為一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推動茯茶產業實現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集群化建設。以太平紅杏、馬王草莓、濃香園、葡小淘等20余個農業品牌為“特”,充實新區鄉村產業自強的內核。創建“西咸農XIAN”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建成3條省、市級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區域內農業景區數量位列西安市農業綜合類景區數量第一。
堅持“一鎮一特”——西咸新區太平鎮通過自主挖掘鄉村現有優勢,依托太平鎮“一溝、一塬、一河”的獨特地貌,發展河濱休閑、賞花采果、村居生活、農旅體驗,涇河濕地建設為生態康養產業提供基礎配套,涇河灣的美景提供良好的自然風光,沿河而產生的涇河號子、涇河紙臺等文化傳統旅游資源,將生態優勢轉化為堅實的產業基礎。
建成“一村一品”——茯茶文化產業特色小鎮前身是西咸新區永樂鎮雙趙村,新區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有機結合,打造了以雙趙村提升改造為基礎、以茯茶文化為底蘊、以旅游產業為引擎、以茯茶文化為主題的茯茶鎮文化產業聚集項目。近幾年,茯茶鎮獲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年平均接待游客300多萬人次,解決當地村民就業5000多人,旅游綜合年收入達12億元。
產業鏈延伸、新模式滲透、多業態復合,西咸新區穩保一產、接二連三,發展二產、前后延伸,創新三產、轉型升級,產業自強正在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多元化”增鄉村“凝聚力”助推文明宣傳載體創新
西咸區域內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生態景觀資源,廣袤的鄉村地區,蘊藏著絲路文化的源與流。鄉村文化振興,不是靠文化“空降”和“輸入”,而要扎根鄉村已有資源,去挖掘文化內涵,培育文化自信。近幾年來,新區把握鄉村文化振興重點任務,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壯大鄉村文化產業,將文旅產業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效融合,持續打造“露營音樂節”“杏花節”“葡萄采摘節”“荷花節”等鄉村文化活動品牌,組織“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鑼鼓展演、紅五月合唱比賽、廣場舞大賽等文化惠民演出百余場,不斷盤清資源底數、依托文化優勢,大興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產業,走出了一條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成為以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的新樣板。
就在今年,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對外進行試開放,該館由西咸新區與陜西歷史博物館合作共同打造,緊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咸陽城遺址核心宮殿區和西漢帝陵遺址帶,是集文物保護、陳列展覽、學術研究、科普教育、旅游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具有濃郁傳統風格的現代化博物館,該館被選定為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
在豐厚文化資源的先天優勢下,西咸新區將繼續著力實施“文化+”戰略,整體策劃、點狀突破、橫向拓展、串珠成鏈,全力打造“連接古今的文化帶”,用好用足用活宣傳資源優勢,進一步打破鄉村文化沉寂,激活群眾文化氛圍。
春潮涌動,風帆勁滿。打造鄉村振興“西咸樣本”,建設新區最美鄉村,其時已至、其勢已成。西咸新區將積極探索經驗、樹立標桿,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的“西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