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種子種業聯合實驗室聚焦國家戰略和云南需求,以重大項目為支撐,構建從優異種質利用、品種選育、良種繁育到市場推廣的水稻種業創新體系,打通研發與應用間的瓶頸,全產業鏈支撐引領云南稻作產業提質增效,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目前,實驗室支持的“作物基因資源精準評價與種質創新”項目在抗稻瘟病基因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該項目從藥用野生稻根部分離出拮抗內生菌G5,分析鑒定為枯草芽孢桿菌,該菌株對稻瘟病不同生理小種均有較強拮抗作用,為闡明G5內生菌的生防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能夠開發成抑制稻瘟病菌生長和減少作物損傷的生物源制劑。
由陶大云研究員領銜的“作物功能基因發掘與分子育種”項目構建了稻作遠緣雜交不育克服技術、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新基因發掘與育種利用技術體系,并正在構建快速世代促進技術體系,以期形成集基因發掘體系、基因育種價值評價體系、分子設計育種體系、快速世代促進體系于一體的現代化稻作育種平臺。項目實施選育出的“云陸31號”“陸引46號”兩個品種通過了緬甸農業水利部審定。
“制繁種與種子質量控制技術”項目組構建了作物高效制繁種及其標準化研發平臺,提純復壯時間比傳統的“三年三圃”制技術整整縮短兩年時間,時間縮短到一個生長周期內,能夠及時為生產提供優良種子。
戴陸園研究員任首席科學家的“優質粳稻品種選育”項目致力于高效發掘優異資源和優異基因,有針對性地開展了4608份次優質、白葉枯抗性、耐冷、抗旱、耐低氮、功能性稻米等特性的精準評價,發掘出適應育種新目標需求的特異稻種資源128份。該項目創制出一批新種質,其中香軟米品種“云粳55號”產量高、抗病性和耐寒性強,稻米品質達國標三級優質米標準,已通過云南省品種審定;大粒粳型香軟米品種“云資粳25號”具有抗葉瘟、穗頸瘟、紋枯病、白葉枯病特性,2021年獲云南省作物學會優質稻品鑒金獎;“云資粳24號”抗倒伏性好,抗旱性強。
實驗室選育的“云粳”“云資粳”系列品種在全省適宜區域的生產示范,對新品種推廣起到了顯著帶動作用。在澄江市建立的1200畝優質粳稻千畝高效生產示范基地以綠色生產方式,打造“莊園37號香軟米”市場品牌,稻米市場批發價達17—18元/千克,實現了稻田畝產值超過5000元的目標,成為高原湖泊流域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協調、高值化稻谷生產和優質煙基地建設的樣板。與昌寧縣昌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品牌高原有機大米種植示范基地,開展“云資粳25號”前控后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試驗示范,成功通過有機大米認證,平均銷售價格達36元/千克。在彌勒市、蒙自市、石屏縣等地核心煙區以綠色高產高效生產技術示范的“云資粳25號”表現亮眼,輻射帶動周邊開展水旱輪作水稻新技術應用3萬畝。通過科企合作完成的水稻新品種示范,在玉溪、楚雄、保山、紅河、西雙版納、文山等州(市)累計推廣輻射53.3萬畝,自育香軟米品種平均畝產400千克,收購價比市場價高出1元/千克,新增產值2.132億元,新技術節本增效150元/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