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水派對、包粽子大賽、露營地音樂會、樂園城堡煙花……剛剛過去的端午節,中國綠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重慶美麗鄉村(以下簡稱中國綠發美麗鄉村)好不熱鬧,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實現收入30多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0多萬元。
“這是中國綠發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首個示范項目。”6月30日,該項目總經理吳宇馳稱,從1999年至今,中國綠發已入渝24年,不僅推動城市建設為市民創造美好生活,還于2016年先后派出40名青年員工落戶江津區現代農業園區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扎根江津7年,中國綠發美麗鄉村打造18個特色園區,培育“全域全齡全季”產業,讓產業“空心村”變成了稻油飄香、瓜果滿園、游客如潮的鄉村樂園,每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走出了一條不靠門票創收的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調整種植結構
新建18個農業特色產業園
中國綠發美麗鄉村位于江津區現代農業園區,橫跨白沙鎮芳陰村、龍華鎮燕壩村。
“黃泥路、磚瓦房、地下水。”2016年,吳宇馳與同事們初到村里,見到的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聽說城里的年輕人來種地,村民們都搖頭,不相信能堅持下來。”
此前,中國綠發在重慶實施的多是城市建設項目,此次落戶江津的40名員工有30名本科生、5名研究生,多是學的規劃、建筑、設計、營銷、土地資源管理等專業,幾乎都不懂農業。
為打消村民顧慮,項目團隊針對丘陵山區耕地細碎實際情況,首先修建了一條長4公里、寬約6.5米的產業振興大道,隨后對1500畝土地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讓小田并大田、糧田變良田。
這些土地究竟用來干啥?團隊中最年長的張濤說,實踐中,一些鄉村田園綜合體雖然走的是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但存在“重旅輕農”的現象,“為此,大家展開激烈的討論,最后決定先把農業的基礎做扎實。”
中國綠發美麗鄉村項目團隊用開發設計的理念來規劃農業布局,將能夠利用的土地細分為18個農業基地,因地制宜先后建起了1000多畝優質糧油種植示范基地,1200多畝標準化柑橘示范基地,120多畝綠色蔬菜生產示范基地,200多畝家禽水產養殖基地,1500多畝苗圃基地……構建起以柑橘、跑山雞為核心,糧油果蔬、花卉苗木、生態魚、生態羊為補充的種養生產體系。
仲夏時節,站在觀景臺放眼中國綠發美麗鄉村,田間的水稻綠油油一片,柑橘地里的臍橙陸續掛果,山坡上的糯玉米、蜂糖李等已經成熟,滿是豐收的希望。
吳宇馳介紹,中國綠發美麗鄉村還將逐步引入智慧管理系統、智能生產設備,推動農業智慧化,實現美麗鄉村農業生產管理數字化、精準化發展,培育低碳高效農業。
完善產業鏈條
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今年的第一批蜂糖李,大家快來嘗一嘗!”晌午時分,水果技術員謝祥云推著一車李子從精品水果采摘園走了出來。游客們圍過去爭先品嘗起來,“像蜂蜜,水分還多!”
謝祥云來自合川。聽說老謝種植蜂糖李是一把好手,項目團隊就聘請他們夫婦管護精品水果采摘園。
在中國綠發美麗鄉村,像謝祥云這樣的農民技術員有10來位,他們有的擅長糧油種植、有的懂得果園管理、有的長于家禽水產養殖,他們的月薪最高的有7000元,最低的也有5000元,還能根據產量情況進行提成。
“農文旅融合不能沒有農民參與,他們才是鄉村田園綜合體的主角兒。”綜合部經理王廷堅稱,在實際運營中,農民可以參與種糧、種菜,喂養畜禽,提供勞務服務等,項目團隊則負責自身擅長的農事監管、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科技賦能等,“既從高校招引管理運營人才,又大膽使用農民從事一線生產。”
中國綠發美麗鄉村建設以來,先后招引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的沙占浩、東北農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的舒小東等高校畢業生12人;與周邊20多家農業合作社、大戶建立合作關系,江津區誠智農業專業合作社為項目水稻、油菜、玉米、柑橘等種植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農民游禮寬組建勞務隊提供勞務服務,當地村民何小凡、何昌梅當起了水產養殖員、土雞養殖員;銅梁的玉米土專家曾文輝、江津當地曾擔任過農場長的唐友榮等都請到了中國綠發美麗鄉村……
在這片肥沃的富硒土地上,項目團隊攜手村民取得14項綠色食品認證、13項富硒產品認證,對自產的30多種農產品統一注冊“禮贊田園”農業品牌,逐步構建起“研發—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條,產業園畝均產出達到3000多元,逐漸讓農業成為賺錢的產業。
截至目前,中國綠發美麗鄉村為當地創造固定就業崗位100多個,零星用工約20萬人次,帶動家庭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2019年,中國綠發美麗鄉村被評為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
改善環境顏值
“全域全齡全季”皆可游
7月1日,又一個周末,廖蕾又回到中國綠發美麗鄉村。廖蕾是超級農場主,每月都會來這里小住兩天,采摘果蔬、釣魚休閑,過上了忙時上班、閑時種地的雙棲生活。
“18個產業園催生了賞花采摘游。”作為旅游板塊負責人的沙占浩介紹,中國綠發美麗鄉村的農產品除了電商銷售和城市門店直銷、社區團購外,還吸引了不少市民實地采摘,形成了春季賞花、夏季采果、秋季收糧的鄉村旅游季,“這自然帶動了游樂、民宿、餐飲等業態的興起。”
中國綠發美麗鄉村借勢先后布局格林7號樂園、田野餐廳、農事活動體驗園等具有鄉野特色的業態,建成東籬小院、帳篷營地、桃花驛、白鷺源等特色星選民宿;建設橘崽兒水上中心,開展豐富的皮劃艇、漿板、腳踏船等水上運動;創辦“第二課堂”,挖掘江津本地特色農耕、民俗文化資源,引導本地藝人開展泥塑、陶藝、扎染等手作經營,推動“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與此同時,中國綠發美麗鄉村還通過政企合作,帶動鄉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既對具有保留意義的建筑進行修復,又對家風村風民風進行挖掘,高標準打造“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完善設施、輔之活動、不賣門票,突出體驗感吸引游客。”沙占浩稱,以農業為基礎,帶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將旅游設施、接待功能完整融入農業產業、農村發展,山水林田湖草成了旅游“打卡地”;童話公園、游樂園、研學體驗、農事教育、垂釣、水上運動、露營、采摘、觀花等功能各異的項目,滿足了孩童、中青年、老年不同人群的游樂需求;18個產業園不同的賞花、采摘季,讓項目區一年四季都有休閑游樂產品,“種養業的多樣性、旅游產品的豐富性,推動形成了‘全域全齡全季’產業。”
截至目前,中國綠發美麗鄉村全網累計曝光量超5000萬,多次入選重慶各類游樂榜單前10名。今年1—6月,該項目接待游客6萬人次,旅游創收500余萬元,全年有望突破1000萬元大關。
“這里能望山看水,吃地道的農家菜,有真正的農業農村圖景。”吳宇馳說,鎖定城市人內心那份鄉愁,這正是中國綠發美麗鄉村走向成功的秘訣所在。
記者手記>>>
農文旅融合發展應堅持以“農”為本
彭瑜
漫步在中國綠發美麗鄉村,記者隨時聞得到瓜果飄香、隨處看得見谷物生長、隨地碰得見村民匆忙。正因為中國綠發美麗鄉村以農為先、以農為本,才走出了一條堅實的農文旅融合發展道路。農文旅融合發展,應該是建立在農業為基礎上的融合發展,沒有農業產業,農文旅融合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在中國綠發美麗鄉村,記者欣喜地看到,整個團隊以發展農業產業為基礎、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以農村發展為己任,將城市資本、專業品牌、市場經驗與農村土地、勞動力有序融合,延伸了農業產業鏈、提升了旅游價值鏈,既不同于一些傳統農業景區單純搞“門票經濟”,又不同于一些鄉村田園綜合體發展“重旅輕農”,實現了農文旅真正融合,讓農業成為鄉村振興賺錢的產業。
農地連著原原本本的鄉愁,農味牽著有滋有味的記憶。實踐證明,強農更能興旅,發展農文旅融合項目,應堅持以“農”為本,讓農業的基礎更加扎實,旅游的發展才會更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