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和2022年,上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位列全國首位,“十三五”期間,上海同樣是排頭兵。從全國排序來看,這是可圈可點的成績。不過,要衡量農民收入增長,還有一個被國際看中的概念,叫“城鄉居民收入比”。農民人均收入增長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成為與“共同富裕”直接掛鉤的兩個指標。由此,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是上海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聚焦農民增收,則是上海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然面對的考題。
誰是“農民”?
據上海市統計局提供的2022年數據顯示,上海農業戶籍人口約有120.9萬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上海農村常住人口約266.15萬人。統計意義上的“農民收入”,就是指農村常住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還有一組數據值得關注。據上海市統計局相關數據,在上海,不分戶籍的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約有25萬人,另據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在特定時段監測,不分戶籍從事規模化種植經營的相對固定從業人員約4.9萬人。
由此,這些上海戶籍農村常住居民和農業從業人員的增收與保障,就是這道“考題”主要聚焦的兩類問題,而它的背后關聯著不同的脈絡與答案。
連城帶鄉 融合發展
普惠農村居民
“即便看到,上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國內居首,特別是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在縮小,但也仍然要意識到問題。譬如,城鄉區域的不平衡,收入結構的差異性,群體內部的差異性,收入差距的絕對值等,都是比較明顯的。”上海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22年,上海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1,而對標歐洲,多數國家的城鄉居民收入比小于1.5,“我們更清楚差距。”
當前,上海探索現代化大都市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將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牢牢耦合,“雙輪驅動”的多種路徑探索,其目標都指向了“農民增收”。從城鄉融合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就提出,中國要形成一個良性的城鄉關系,就要通過城鄉融合,要尋找能夠使城市、縣、鎮、村莊之間有效銜接的區域。在長三角、珠三角這些經濟已經高度發展、城市跟鄉村之間已經形成有效聯系的區域,就呈現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形態。
何以“雙輪驅動”?上海的“五個新城”“南北轉型”建設,正按照城鄉融合、共同富裕的發展理念向前推進,這為統籌謀劃城市與鄉村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抓手;也看到九大涉農行政區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陣地,正在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推動下積極發揮著紐帶和連接作用。唯此,為農民增收拓寬渠道提供了空間。
9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建成便是成果之一。看似是以點為陣,各個擊破,但這9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建成,無一不需要區、鎮乃至市級的統籌協調,從土地使用、產業規劃到人才、資金的引入,90個“突破口”所積累的先期經驗,落腳在努力“拉平”鄉村與城市發展相配套上。
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平移項目的開展等,一系列高起點、高目標的“破土性”操作,為鄉村建設帶來了制度性創新。由此而來,鄉村區域資源活了,農村建設用地的“瓶頸”正試圖被打開,多元化通道的呈現正在為鎮、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造血尋求機會。也只有這樣,農村居民除工資性收入之外的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才有進一步“放大”的可能。
鎮級“連城帶鄉”的區域功能作用正在“蓬勃生長”。近兩年,“鎮”已經成為統籌盤活農村區域的基本單元。由鎮級統籌謀劃和參與的農村集體資產合作與入股,誕生了不少創新模式,帶動了鄉村產業集聚式發展;以鎮為單位的鄉村公共服務整體升級,讓鄉村風貌呈現出了新的沖擊力。
這就不難理解,在“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紅利”之下,連城帶鄉,促使區與鎮的“空間黏合”正在普惠鄉村。今后,還將有更多培育和成熟的“連接點”惠及農村居民,串點成線,由線及面。
多元路徑 系統推進
促進農民共富
全面看待農村發展的不充分,不只在于城鄉之間。在農村和農民的“內部”,還存在著群體多樣化的細分與差異。
從農村形態看,既要看到,有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美麗鄉村示范村的“群像”,鄉村面貌正在不斷翻新;也要看到,還有許多經濟相對薄弱村亟待發展,需要機遇。
從農民群體看,既要看到有一批正與大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相接軌的“頭雁”、“菁鷹”們,也要看到還有很多低收入、低保障的農民,有的接近退休、較難就業,有的學歷較低、技能受限,有的因病因殘致貧、生活還很困難,以及老年農民如何擁有安心的養老保障……要回應上海鄉村民生保障,需要牢牢劃一條“底線”。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上海共累計培育了新型職業農民2.5萬余名,培育農村經理人300余名。在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上,一批又一批高素質農民快速成長,成為引領者。不論是參與綠色示范創建,產業化聯合體機制創新,還是加入農業結構優化,業態融合培育……這些高素質農民的行動正在表明,“人”是上海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優勢資源。
但在促進實現農業經營規模化和農民高度職業化的背后,還需要農民非農就業之于都市農業發展的平衡性支持,需要不斷提高農民保障水平,需要在促進鄉村產業現代化的進程中,為農民增收創收點的培育帶來更多可能。
近些年,上海陸續出臺了促進農民非農就業政策,深化農村綜合幫扶,著力抬高農民收入“底部”。
農民跨區就業補貼、低收入農戶專項就業補貼、離土農民就業促進專項計劃等一系列政策,以及實施農民技能提升培訓三年行動計劃和萬名農民培訓就業計劃等,努力保障了農民非農就業的相對充分。
從本市近兩年開展的第二輪農村綜合幫扶來看,共完成的17個“造血”項目總投資達55.3億元,十余個項目陸續產生收益,2022年度收益約1.93億元。城鄉黨組織結對幫扶工作也全面開展,圍繞黨建、經濟、社會建設、科教醫療等,不斷推動鎮級和村級層面項目合作,幫扶成效多點開花。
推進農民生活富裕,是一個結構復雜、層次多樣的命題,也是關系到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的“真問題”。“在上海率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要將推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促進農民增收和城鄉居民共同富裕政策體系的形成,要持續關注鄉村發展空間、土地資源、產業提升等關鍵領域、關鍵要素的帶動作用,讓農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和收益。”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