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地處大別山深處的金寨縣,玉蘭花綻放山間、瓜片茶冒出嫩芽,美麗的鄉村生機勃勃。甩掉了“窮帽子”,“紅色山城”踏上了鄉村振興路,并入選2022年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
物華天寶
好產業夯實強村富民基石
3月18日,記者來到了金寨縣油坊店鄉面沖村,一場春雨讓隨處可見的茶園綠得更加通透。盡管氣溫突降,但面沖村的村民們卻閑不下來,迎來了一年里最忙碌的時節——采茶季。一捻、一撇,嫩綠的茶葉被放進了隨身的小茶簍里。
在面沖村金寨縣露雨春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一大早就忙著收購茶農們送來的瓜片鮮葉。“今天是油坊店鄉瓜片開采的第一天,鮮葉的價格在400元一公斤,一個上午,咱們收了50多公斤鮮葉。”公司銷售經理黃超告訴記者,盡管去冬今春旱情嚴重,但公司萬畝茶園大部分是老茶樹,受旱情影響較小。“往年我們一年要產近10000公斤瓜片和4000公斤白茶,今年產量應該變化不大。隨著經濟回暖,我們對今年的茶葉銷售充滿信心。”黃超笑著說。
在金寨縣桃嶺鄉,茶園也開始采摘。“我一天能采2公斤鮮葉,一公斤鮮葉能賣300多元呢。”龍潭村村民舒興如告訴記者,僅一個春茶季,她家的茶園就能有1.5萬余元收入。
茶葉是金寨的一張亮麗名片,同時也是該縣鄉村主導產業之一。“過去實施脫貧攻堅,我們發展產業更多注重讓貧困戶快速增收脫貧。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發展就要從長遠考慮,堅持發展綠色產業。”金寨縣鄉村振興局局長黃勁松告訴記者,該縣緊緊圍繞“兩環兩帶兩湖”區域化布局,謀劃5億元產業鏈式發展項目,積極推進“2456”特色產業發展模式,“2”即“138+N”和“6969”工程,“4”即突出茶葉、中藥材、蠶桑、果蔬4個特色主導產業,“5”即土地規模化、組織企業化、經營市場化、服務社會化、技術現代化的要求,“6”即“兩環兩帶兩湖”產業區域布局。
在距離金寨縣城不遠的白塔畈鎮,果蔬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在位于大崗村的白塔畈蔬菜基地,明亮的玻璃大棚內,亦元乾農業發展公司的技術人員蔡樹林正在為絲瓜育苗。“這是我們新引進的絲瓜品種,早熟、產量高,在絲瓜剛上市時每天畝產50多公斤。”蔡樹林告訴記者。
“蔬菜產業用工量大,能很好地帶動群眾就業。蔬菜基地采取政府+企業的模式,4家農業企業種植果蔬,每年帶動當地300多名群眾務工10個月以上。”白塔畈鎮鎮長陳伯權說。通過“聯村帶村”“聯農帶農”的發展模式,白塔畈鎮的果蔬產業不僅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還帶動了周邊群眾穩定增收。“下一步,我們將在全鎮打造萬畝蔬菜基地,同時與‘盒馬鮮生’等高端品牌合作,提升果蔬產業發展水平。”陳伯權補充說。
“2022年以來,金寨縣新建特色產業基地2.18萬畝,其中茶園4000畝、桑園1.5萬畝、中藥材2000畝、蔬菜820畝。通過產業帶動,群眾增收明顯。2022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27元,增長8.1%。”黃勁松說。
綠水青山
好生態帶動鄉村旅游“出圈”
陽春三月,在大別山深處的花石鄉大灣村,春游踏青的游客隨處可見,村里的“農家樂”紛紛忙碌起來。
“一到周末生意可好了,我家11間客房每個周末基本上都訂滿了。”在馬鬃嶺山腳下,鑫杰民宿的老板汪於杰高興地告訴記者,當地旅游旺季在四五月份,青翠的茶園和滿山的映山紅是大灣村最美的風景。“這幾年,大灣村旅游的名頭越來越響亮,即便不是旺季,我們生意也不錯,一個月最少也有1萬多元的收入。”汪於杰說,2018年他在村干部的鼓勵下辦起了民宿,如今每年能有15萬到20萬元的純收入。
民宿是大灣村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而大灣村則是金寨縣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過去的貧困村到現在的鄉村振興典型,我們堅持將茶產業、旅游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山上種茶、家中迎客’在大灣已經成為現實。如今我們村不僅有豐富的民宿、壯麗的馬鬃嶺,還建起了漂流、大別山農俗文化展覽館、大灣慢谷·幸福小鎮等一批旅游項目,成功創建了4A級景區。”大灣村黨總支書記何家枝自豪地說。
綠水青山,是金寨縣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老區發展旅游產業的底氣。今年以來,金寨縣出臺文件,試點推行“一鄉一宿”,引導各鄉鎮做大做強民宿產業。按照凸顯特色文化、崇敬自然、綠色環保的基本原則,該縣拿出1.5億元用于“一鄉一宿”項目建設、獎補。“我們要提高全縣民宿產業、旅游產業的檔次,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旅游產業的發展中來。力爭到2025年,全縣能有不少于100家精品民宿,接待床位超過1000張,形成具有金寨特色、品牌民宿入駐、設施服務完備的民宿產業集聚區。”黃勁松說。
在南溪鎮丁埠村,絲綢小鎮建設到了收尾階段。在丁埠村李集老街,擁有幾十年歷史的土坯房被拆除重建,拆下來的磚塊卻被仔細保存起來。新修好的房屋外墻,利用這些拆下來的土磚做外立面,“修舊如舊”,原汁原味地讓老街重現。“丁埠村有豐富的紅色、綠色、古色資源,立夏節起義的第一槍就是在丁埠村大王廟打響的。近年來,我們村桑蠶產業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利用這些資源,我們推動文旅、農旅融合,將李集老街‘修舊如舊’,改造成為絲綢小鎮,6月份即將竣工試營業。”安徽省委宣傳部駐丁埠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單兆偉告訴記者,絲綢小鎮與立夏節起義舊址、列寧小學舊址相鄰,由蠶桑產業、紅色書院、老街復興、青年集宿等內容組成,是充分發揮南溪鎮“綠色產業”“紅色文化”優勢的農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工程與樣板項目。
據了解,目前金寨縣已利用農村閑置資源發展民宿經濟,將民房、古民居、老舊校舍等進行改造發展成為精品民宿,全縣已發展此類民宿18家。同時,該縣積極打造主題村、美食村、風景道等一系列旅游工程,從文化、形象、展館、景觀、農特產品、食品加工廠等方面入手,讓自然景觀更靚麗、旅游業態更豐富、游客體驗更精彩、鄉村旅游更興旺。
黨建引領
好鄉風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作為全國“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11個試點縣區之一,金寨縣將其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利用“信用之石”鋪就“鄉村振興路”。
在白塔畈鎮白大街道,村民劉志江正在大棚里培育羊肚菌。“種羊肚菌,一個大棚能有2萬多元的收入。像這樣的菌菇大棚,我家一共有5個呢。”劉志江告訴記者,自己以前一直在家門口務工,前幾年想自己創業,但苦于資金不足,一直沒法實現。
“2021年,我們給村民進行信用評級,老實本分的老劉被評為3A級信用戶。2022年初,他獲得了20萬元‘信用’貸款,加上自己之前攢的錢,建起了5個羊肚菌種植大棚和一片菊花園,開始自己創業。”白大街道黨支部書記段元璋說。
“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既調動了村民創業的積極性,也為鄉村治理帶來了新氣象。” 陳伯權告訴記者,信用村建設以鄉風文明評議工作為著力點,結合網格化管理、新時代文明實踐等,深入推進“振風超市”積分制和“紅黑榜”評比制,完善“6+X”評比模式,推動農村移風易俗。“‘信用’如今成了我們鎮另一種‘通行貨幣’,為鼓勵群眾移風易俗,倡導文明生活新風,我們還創新設立了信用紅黑榜、信用公交、信用購物卡、信用培訓、信用體檢等8項應用場景,讓群眾切切實實體會到‘黨建引領信用村’帶來的諸多好處。”陳伯權說。
“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走出一條‘信息生信用、信用變信貸、評議振鄉風、黨建強引領’的新路子,解決了農戶或信用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的痛點問題。”黃勁松告訴記者,目前金寨縣已采集14.64萬戶農戶、1717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18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信息,評出A級及以上信用戶12.34萬戶、A級及以上信用村217個,并創新推出18款“信易貸”類支農信用金融產品,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金融活水”。截至目前,全縣累計發放信用貸款18.32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