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4月10日,在海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種子之于中國飯碗、之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意義。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我國糧食單產近年來大幅提升,50%以上歸功于品種改良。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有限耕地上多產糧、產好糧,種子是關鍵。盤點我國種子家底可以發現,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的品種種植面積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同時,大豆、玉米等作物種子培育和單產,與國外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疫情疊加地緣沖突,國際形勢復雜嚴峻,以種業技術的持續提升穩定糧食產量,端穩飯碗確保供應,進而穩物價穩預期,夯實發展的“壓艙石”,對產糧大省河南來說,意義尤顯重大。
鍛強種業全鏈條。種業鏈條很長,涉及種質資源儲備、繁育基地、推廣應用等多個環節。以農業農村部公布的138個國家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為例,河南省繁育基地數量僅為個位數,與山東、黑龍江等省份相比有一定差距。種子繁育高度依賴基地,如果高質量基地欠缺,許多科研成果就無法落地。河南省著名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工作在海南——繁育基地在哪,種業科學家就在哪。此外,種業龍頭企業欠缺,短板亟待補齊。去年,神農種業實驗室掛牌運行,今年河南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培育種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整合組建種業集團。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郭天財分析,與神農種業實驗室聚焦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培育“種子芯片”有所不同,種業集團更多是以優質高效高產為目標,在種子選育、推廣等環節發力。貫通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打通實驗室、基地、市場推廣全環節,步調協同,有利于握指成拳塑造種業新優勢。
有所為有所不為。農作物種類繁多,提升種業科技,不能面面俱到,重復建設一哄而上,而要聚焦主糧作物,塑造核心競爭力。河南省在小麥、玉米、花生、棉花等作物上有著一定技術積累,“豫麥13”“鄭單958”等先后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品種,新的形勢下,立足優勢、拉長長板,才能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展現新作為。在市場策略上,既呼喚種業航母、龍頭企業,也需要“隱形冠軍”,打造專精特新。比如,在單一水果、蔬菜作物上持續投入,爭取早日育成新品種形成新品牌。
加大種業產業保障力度。一粒種子從孕育到破土發芽,順利成長并結出果實,需要合適的土壤、適宜的陽光雨露共同作用。同樣,種業產業的興旺,也需要強有力的保障。種業投資屬于高風險,長周期見不到收益,一些社會資本不愿意涉及,這就需要發揮好政府種業基金引導作用,吸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進入,形成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從知識產權看,我國7000多家種子企業,80%的企業沒有植物新品種權,擁有10個以上新品種權的企業僅占2.3%。有的種業企業把已有良種稍微改變一下性狀,就當作新品種推廣,大面積盜用他人農業科研成果,惡性競爭擾亂市場秩序。對此,必須凈化種業市場,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讓渾水摸魚者無機可乘。今年河南省委一號文件提出種業振興六大行動,其中之一就是種業市場凈化行動,凸顯了河南省進一步規范種業市場的決心。
通過智慧和汗水,我們在廣袤田野創造了糧食生產新高度;在“一粒種子”上下更大功夫,中原大地定能續寫新的種業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