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春耕好時節,記者走進上林縣白圩鎮,萬畝農田一望無垠,農機來回穿梭翻耕,村民埋頭俯身插秧,嫩綠秧苗隨風搖動,勾勒出一幅南國春耕忙的美麗圖景。
作為南寧市糧食主產區之一,上林縣近年來采取壓緊壓實任務、改善耕作條件、提高畝產效益等多項硬措施,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有效穩定了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去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52.14萬畝,糧食產量16.94萬噸,同比增長1.5%。
層層壓實耕種任務
白圩鎮農業資源豐富,耕地面積12萬多畝,有著該縣最大的連片耕地“萬畝垌”,種植優質稻(早、晚)13萬畝,為當地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起到重要作用。
“春節假期剛過,縣里就下文通知,要抓實春耕備耕工作。”對白圩鎮登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韋建文來說,春耕時節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走田間、下地頭,挨家挨戶詢問,幫助解決問題。
3月10日傍晚,結束一天工作的韋建文,騎著一輛電動自行車風塵仆仆地出現在記者面前,褲腳、皮鞋濺上了一層黃泥。“有兩個變壓器壞了,農田灌溉受到影響,剛去現場了解回來,準備協調有關部門前來解決。”看到記者疑問的眼神,韋建文開門見山。
早稻穩,則全年穩。今年立春,氣溫持續低溫陰雨,春播春種進度比往年緩慢。為幫助春耕生產順利開展,上林縣農業農村局相繼印發了《上林縣2022年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方案》《2022年農業“早抓快干一季度 穩中求進開好局”工作方案》,組織各鄉鎮早抓實干,切實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各項工作,堅決完成全年糧食生產任務。
“目前,52.143萬畝、產量16.984萬噸的全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已下達至各鄉鎮,各鄉鎮將糧食生產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村、到戶、到地塊、到品種、到季度。”上林縣委副書記、縣長王鵬表示,該縣正重點穩步增加早稻播種面積,千方百計保證“雙季稻”種植面積。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走進澄泰鄉大坡村,70多畝田塊映入眼簾,規整的農田、寬敞的機耕道,很難想象這里曾因交通不便、缺水等原因而撂荒多年。“通過多次宣傳動員,最后由鄉鎮政府負責補貼每畝300元后,再由個體戶進行復耕并承包種植水稻。”該鄉耕地撂荒整治工作小組覃利寧介紹。
近年來,上林縣多次召開專題會,健全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制度,研究部署撂荒整治工作,成立耕地撂荒整治工作小組、組織技術專家出謀劃策、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土地流轉,全面清理長期閑置撂荒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農田提高標準,穩產才有保障。“對因生產力下降,缺水等原因撂荒的耕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和耕地提質改造項目(旱改水),予以改造提升。”上林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羅慧紅向記者介紹,耕地經過改造提質后,農民再也不用靠天吃飯,“旱澇保收,每畝水稻產量可達500公斤左右。”
據統計,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方面,2019—2021年上林縣共實施9.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今年,我們將持續推進耕地提質改造項目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推行‘田長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力爭年內新增高標準農田2萬畝以上。”羅慧紅說。
提高種糧積極性
保持糧食生產穩定,根本上要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關鍵在經濟上不吃虧。為此,上林縣圍繞經營增效做文章,通過落實政策補貼、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推廣稻漁共作綜合種養等措施,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敢種糧、種好糧。
“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生產補貼、雙季稻輪作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各項補貼確保及時足額發放,首先確保種糧不能虧本。”上林縣農業農村局大米產業服務中心主任韋承華介紹,去年全縣落實完成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資金5189多萬元,涉及農戶9萬多戶;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政策發放資金575多萬元,涉及面積23萬余畝,發放戶數5.6萬多戶。
“養生態魚,種綠色稻,一田多收。”明亮鎮辰邦生態循環綜合種養示范基地,50畝綠油油的秧苗正茁壯成長,負責人白小莉算起賬來頭頭是道:“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去年那一季測算下來畝產有機稻200公斤,魚1200公斤,畝利潤達2.028萬元。”
“稻田里不只有水稻,還有蝦、魚,這種共作模式,既保住‘米袋子’‘菜籃子’,又鼓起農民的‘錢袋子’。”上林縣鄉村振興產業顧問宮建江表示,當前該縣正全面發展“上林大米”產業鏈,其中今年計劃開展稻漁共作產業項目3.8萬畝,“預計可輻射帶動農戶預計5000戶,實現糧食產量增長0.6萬噸,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今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面對形勢復雜的環境,越要把“三農”這塊壓艙石牢牢穩住。上林縣委書記藍宗耿表示,上林將著力發展大米產業鏈、菌草產業鏈、土地提質改造產業鏈“三大鏈條”,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糧食面積,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促進農業高產、高質、高效,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