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種質被譽為現代農業的“芯片庫”。1月11日上午,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宣布正式啟動運行。該中心于2021年1月15日揭牌,并啟動開展一期2萬平方米示范工程建設工作,經過近一年緊張建設,如今正式運行。
記者現場打探:
種質創制到底是做什么?未來有哪些任務?
在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二樓的家蠶種質創制中心,記者看到一條條蠶寶寶正在器皿里蠕動。“我們主要是將人源的生長因子植入到家蠶基因組,通過它的吐絲器官,把生長因子表達出來,并整合到蠶絲里。然后將蠶絲制作成功能性的蠶絲水凝膠、海綿、膜、骨釘等。這些材料主要應用于醫療和組織器官修復,在人體內可降解,不需要二次手術取出。此外,這些蠶絲含有絲膠蛋白,是上佳的美容材料,吸水性強,我們已經小批量制作成蠶絲面膜,頗受歡迎。”據該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已完成高附加值外源蛋白中試量產,下一步要和醫院合作,推向臨床。
四樓大廳右側的展架上,則擺著一排排裝著楊樹幼苗的器皿。“為什么選擇楊樹?因為它是世界第一大也是中國第一大的速生樹種,經濟價值高,我國楊樹年產值達到5000億元。此外,它在防沙防風方面效果好,我國防護林超過19%都是楊樹,在‘雙碳’政策下,具有重大意義。”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楊樹創制團隊負責人,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羅克明告訴記者,楊樹有三萬多個基因,其中重要基因一萬多個,目前團隊已對楊樹基因組完成測序,在此基礎上,要把哪個基因重要、哪個與環境適應性相關都找出來,把不重要的基因敲除,把重要基因放回到植株里,并強化其功能,這樣就可以得到生長更快、抗逆性更強的改良品種。不僅如此,通過種質創制,還可以將育苗時間從傳統方式的三十多年,縮短到五年以內。
家蠶、楊樹和青蒿是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的首批示范物種,因為有著良好的創制基礎和條件,將開展先行先試。
該中心聚焦長江上游重要特色物種,按照“整體規劃、分批分次”的原則,有序推進種質創制科學設施建設。未來五年,中心力爭完成家蠶全基因組創制,創制新素材1萬余份;建成國際上規模最大的楊樹基因編輯突變體庫,創制具有育種價值的基因編輯遺傳素材;建設青蒿種質資源庫、構建覆蓋青蒿重要經濟性狀的突變體庫和萜類生物合成元件庫,從而為示范物種高產優質和高附加值新品種的選育和產業化推廣應用奠定堅實基礎,推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后期,該中心還將陸續開展柑桔、水稻、油菜、棉花、馬鈴薯、甘薯、羅非魚、茶樹、黃連等物種創制研究,厘清種質資源,研發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規模化、工程化創制,達到發現資源、創制資源、研究資源、利用資源之目的,開啟設計育種新征程。
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的運行啟動,還得到了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科學技術部農村科技司、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
近日,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發布《關于落實全國種業企業扶優工作推進會精神有關工作的通知》,篩選公布了為育種創新提供支撐服務的專業化平臺,其中,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就被納入國家支撐服務育種創新的5個專業化平臺之一。
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夏慶友教授表示:“通過開展規模化智能化種質創制,我們將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新型素材,這些素材可以直接或者間接應用于育種,未來將根據產業發展方向和模式,規模化進行鑒定篩選與品種培育工作。同時,創制出的材料也可為基礎研究提供新的契機,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啟動儀式結束后,第一期種質創制與應用高新論壇在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學術報告廳舉行。家蠶創制示范團隊負責人夏慶友教授,楊樹創制示范團隊負責人羅克明教授,青蒿創制示范團隊負責人廖志華教授分別作相關專題報告。
據悉,為促進項目工程建設及早落地見效,西南大學著力開展有組織科研,打破原有學院、學科組織模式,構建新時代科技創新體系,全力推進大科學中心建設。
比如,將種質創制納入學校“雙一流”一體化建設,劃撥專項經費支持種質創制重大工程建設;專門成立種質創制科學中心建設辦公室;成立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建設工作;建立種質創制首席科學家制度;建立專題推進會制度。加強內外協同,組建工作專班,建立定期交流對接制度,共同協商推進;加強種質創制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投入專項經費用于主要物種開展種質創制科學研究;專門設立種質創制專項招生培養計劃,2021年招收了50名專項研究生,并為種質創制團隊提供專項人才引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