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出欄數45萬頭”“小站稻種植面積15萬畝”“一級河道5條”“二級河道12條”……深藍色大屏幕上閃動著的數字,繪制出了天津市寧河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生產的即時圖景。
規劃面積415.4平方公里的寧河區產業園覆蓋6鎮2街,154個行政村,可謂體量巨大,但是通過智能化數據管理,依托寧河區政務曙光云計算中心實時分析計算各類農業數據,實現“一張圖”完成各類農業決策。
“我們把智慧農業作為農業產業園創建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建設了寧河區智慧農業平臺項目,建立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和綜合管理服務系統,建立186個物聯網點位。”寧河區農業農村委黨委書記、主任,產業園管委會負責人王進說,物聯網終端覆蓋園區國家級水稻原種場、兩個國家級原種豬場、一個國家級水產良種場等“五區”。
寧河區是天津知名小站稻的主產地之一。在產業園創建中,寧河區基于自身農業優勢,以大米和生豬為主導產業,規劃優質水稻、生豬養殖及良種繁育、農旅文康、良種繁育推廣及特色農產品、銷售物流聚集區“五區”發展格局。目前,“五區”物聯網系統能夠完成物聯網感知層信息采集、數據分析、物聯信息展現、健康檢查、視頻管理等任務,并通過智慧農業云平臺等端口,完成農業應用行為分析等功能。
“產業園利用大數據、傳感器、物聯網、云計算,大大改變了傳統的手工勞作方式和粗放式的生產模式。”產業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張宏亮介紹,大屏展示、視頻信息、病害識別、農業大田、應用檢測、生長報表、控制引擎、系統管理九個主要功能,覆蓋農業精準服務的方方面面。智能矩陣成為產業園內農戶的貼身“農管家”產業園開設專家在線平臺、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農業遙感大數據監測系統、農業云平臺APP、智慧農業微信公眾號等,為農戶日常生產提供了新農具。
例如對小站稻種植,可實時監測生長狀態,包括氣象、土壤質量、病蟲害防控等。在銷售方面,此前寧河區水稻銷售全國北方大部分省市,生豬銷售全國20多省,但產品在市場上競爭力較弱。通過平臺統一管控質量,統一對接銷售信息后,產品品牌效應、競爭力和附加值都有了很大提升。張宏亮介紹說,2020年產業園內人均收入達到3.09萬元,高于園區周邊農民收入30%。
記者采訪了解到,以科技創新與技術集成中心為動力源,以產業綜合服務中心為樞紐,以農產品加工物流產業集聚區為增長極,以小站稻標準化種植、生豬標準化養殖區為重要支撐,以生態種養與休閑養生區為功能拓展,以科普觀光帶和休閑旅游帶為串聯,寧河區產業園建設有效帶動了農業整體發展,形成了水稻、生豬、七里海河蟹、水培菜等4條農業全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