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石泉,因“城南石隙多泉、徑流不息”而得名。因水而興,因文而盛。
北依秦嶺、南枕巴山,全域群山環繞,漢江穿境而過,這里是秦巴漢水生態旅游重要目的地。
近年來,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綠色發展之路,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蘊,建成國家4A級景區4個、國家3A級景區5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2個,形成了全縣東南西北中旅游各具特色、多彩紛呈、多點開花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挖掘鎏金銅蠶文化 打造文化旅游名縣
1984年12月,石泉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在河床上淘金時,無意間發現了一件珍貴文物,屬國內首次發現的西漢鎏金銅蠶,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在陜西歷史博物館。
2019年7月,石泉縣成功舉辦首屆鎏金銅蠶文化國際研討會,取得豐碩成果。大會形成“絲路起點在長安,絲路源頭在石泉”的一致共識,并將鎏金銅蠶出土地石泉池河確定為國際研討會的永久會址,研討會兩年舉辦一次。
2021年6月4日至6月8日,中國?石泉“鎏金銅蠶?絲路之源”文化旅游系列活動暨第二屆鎏金銅蠶文化國際研討會活動在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舉辦。活動旨在進一步弘揚鎏金銅蠶文化,通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聚力三產融合發展,助推金蠶小鎮建設和鄉村產業振興,擴大“秦巴水鄉·石泉十美”旅游形象品牌影響力,提升“絲路之源·中國石泉”經濟文化發展水平。
石泉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眾義表示,本次系列活動以“挖掘鎏金銅蠶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名縣”為主題,在鎏金銅蠶出土地金蠶小鎮及全縣旅游景區開展,集中展示和推介石泉全域旅游整體形象、資源優勢、特色產業,并開展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文藝展演、才藝大賽,以及投資洽談、商務推介、產品展銷、美食展示等活動。活動內容豐富、亮點紛呈,既是一場旅游推介,又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是一場經濟大餐。
“鎏金銅蠶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將加強對鎏金銅蠶文物文化的挖掘、保護和研究,組織鎏金銅蠶文化遺產的申報,加強對鎏金銅蠶文化相關的原產地保護、商標注冊和使用管理。”石泉縣委常委、縣政府常務副縣長王仁康表示,要充分運用“鎏金銅蠶”文化品牌國際影響力,帶動石泉擴大知名度、美譽度,將“鎏金銅蠶”文化品牌轉化為經濟優勢,為文旅融合、富民一方作出貢獻。以弘揚文化自信為己任,講好“一帶一路”故事,讓鎏金銅蠶文化走出陜西、走向世界,為促進世界經濟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以全域旅游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擴大富民惠民新途徑
2020年12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中,石泉縣榜上有名,繼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后,成為安康市首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該縣依托豐富資源稟賦,創造性踐行“兩山”理念,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實打實把全域旅游作為興縣富民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打造,在多業融合推動縣域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中取得了明顯成效。
全域旅游是引領鄉村振興、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石泉縣著力推動文化資源產業化、非遺產品旅游化,精心打造“鎏金銅蠶·絲路之源”、“鬼谷子故里·智慧之鄉”兩張文化名片和“秦巴水鄉·石泉十美”旅游形象名片。常態化開展“絲路之源·十美石泉”大型原創實景歌舞劇演出,固化春季民間文化藝術節、夏季蠶桑文化節、秋季鬼谷子文化節、冬季庖湯會美食文化節四大旅游文化節慶活動。
據了解,石泉縣連續三年旅游接待人次及綜合收入始終保持20%以上增速,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長至24.87%,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9.7:66.3:24優化至2020年的12.9:45.6:41.5。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全縣旅游接待人次和綜合收入均恢復至上年的95%,成為推動經濟恢復性增長的強大引擎和重要支撐。
該縣還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堅持把旅游產業作為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可行路徑,采取 “景區帶片、景點帶村、企業帶戶、服務帶人”的旅游扶貧“四帶”方式,全縣直接或間接從事旅游業的人員突破2萬,3429戶8470人貧困人口穩定脫貧。2020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588元,較2016年增長32%,走出了一條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新路子。
近年來,石泉縣積極探尋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可行路徑,勇于探索、創新實踐,發揮了依托青山綠水、發展全域旅游、實現富民強縣的疊加放大效應,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找到了路徑。而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石泉縣正在朝著新目標邁出堅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