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逢周末,只要天氣好,來的游客就多,最高一天可接待700多人。”復興村第一書記張向東說,依靠鄉村旅游的發展,復興村已從窮山村變成熱門鄉村旅游打卡點,村民收入穩步增加。
復興村的變化,正是武隆區探索旅游扶貧模式的成功案例。
地處武陵山腹地的武隆區,80%的鄉鎮、75%的行政村處在大山區、高山區和石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滯后,發展規模工業和農業都不具備條件。2002年,武隆區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與貧困并存的,是當地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新一輪脫貧攻堅以來,武隆區扶貧辦積極與文旅部門溝通協作,探索旅游扶貧新路子,將特色生態資源轉化為脫貧攻堅優勢。復興村就是首批試點之一。
為推動工作開展,武隆區扶貧辦主任沈江濤與復興村形成結對幫扶,社會扶貧科科長張向東主動請纓擔任復興村第一書記。通過調查,確定了復興村以“田園綜合體”為載體,打造“微田園”“微景觀”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路。
隨后,在張向東的帶領下,復興村在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時,將當地的水田改為梯田,并在其中增設仿古水車、亭臺等,形成了現代感十足的稻田風光。此后,又打造了網紅橋、喊泉、水上樂園等娛樂項目,旅游人氣越來越旺。2020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提高到12837元,較2017年增加7000元以上。
復興村發展鄉村旅游的成功,推動了滄溝鄉青杠村“古渡驛站”、后坪鄉文鳳村“天池苗寨”等鄉村旅游點的陸續打造。
在后坪鄉文鳳村,扶貧干部依托當地傳統苗寨,充分挖掘苗族文化,在苗寨原有特色基礎上,打造了民宿度假住宿區、苗醫苗藥體驗區、特色美食加工區、民俗文化體驗區和田園山野游憩區。
旅游的發展帶動不少寨民在家里開起農家樂。就在今年春節期間,寨民羅元發的農家樂每天收入近1000元,樂得他合不攏嘴。
據了解,通過多年探索發展,武隆區已實踐出廊道帶動、景區帶動、合作社帶動等5種生態旅游扶貧模式,幫助當地3萬名貧困人口靠旅游業擺脫貧困,其中1萬名涉旅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真正實現了“旅游做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脫貧致富”,相關旅游扶貧工作曾兩次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在上月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武隆區扶貧辦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