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康縣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集中力量建設美麗鄉村,實現了從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到打造全域生態旅游大景區的發展“三級跳”。“康縣模式”是深度貧困地區建設美麗鄉村的新樣板,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路子。
康縣地處秦巴山區中南部,位于陜甘川三省交界地帶,境內“八山一水一分田”,當地350個行政村、1642個自然村,5.2萬戶農村人口80%以上分散居住在高山、峽谷、河道及林緣地區,是甘肅省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之一。2013年底,貧困發生率高達37.04%。“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屋旁臭水溝、垃圾滿地堆”曾是當地農村人居環境的真實寫照。
黨的十八大以來,康縣把建設美麗鄉村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在全域建設生態環境優美、村容村貌整潔、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特色鮮明、鄉土文化繁榮的美麗鄉村。截至2020年底,康縣350個行政村、1642個自然村全部建成美麗鄉村。
2020年12月,甘肅省政府、農業農村部、世界旅游聯盟、法國“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聯盟聯合在康縣成功舉辦了“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康縣模式”受到與會海內外嘉賓的廣泛贊譽。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康縣美麗鄉村建設始于“5·12”地震災后重建。2008年汶川大地震,康縣是重災區之一。災后重建過程中,康縣統一規劃設計,把245個災后重建居民點初步建成特色鮮明、村容整潔的新農村,為美麗鄉村建設打下了基礎。康縣美麗鄉村建設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全域美麗”的目標,全縣平均每年新建和鞏固提升50多個村。截至目前,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實現行政村和自然村全覆蓋,建成4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花橋村、何家莊、朱家溝、珍愛茶山等70個鄉村旅游示范村,一個全域不要門票的生態旅游大景區初步形成。
“多個管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康縣脫貧攻堅任務繁重,能用于美麗鄉村建設的資金非常有限,且各類資金分散于各部門,難以發揮最大效益。為此,康縣對各類資金統籌整合、捆綁使用,建立資金整合機制,讓分散的項目資金“握指成拳”,發揮出最大效益,集中力量辦成一件大事。
“內外兼修,形神兼備”。康縣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外在美”與“內涵美”并重。在建設中堅持“保護建筑、保存風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充分利用當地特色建筑和自然景觀,把油坊、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傳統生產經營場所保留下來;利用當地石頭石片、樹枝藤蔓、石碾瓦片等材料,建起別具特色的茶園、菜園、竹園;朱家溝的千年麻柳、花橋村的千年菩提都得到很好保護,成為鄉村旅游的網紅“打卡地”。
生態出“錢景”,美麗生“財富”。康縣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放大生態優勢、做足山水文章,創新推進全域美麗鄉村、全域環境綠美凈、全域電子商務、全域旅游景區“四個全域工程”,做精做優特色產業,真正讓大自然賦予的綠水青山變成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康縣旅游綜合收入從2012年的2.94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4.4億元,帶動2468戶貧困群眾依托鄉村旅游實現脫貧,9.7萬人通過參與鄉村旅游實現增收。
康縣美麗鄉村建設不僅給農村創造了一個干凈整潔優美的生活環境,而且通過發展全域鄉村旅游和特色富民產業,讓老百姓的腰桿挺直了、臉上有光了,過好日子的底氣也更足了。